《復旦政治學評論》稿件體例 | |
作者:管理員 發表於🧘🏻♂️:2015年5月21日 閱讀量 409 | |
一、稿件第一頁請放入論文題目、作者姓名、單位、通訊地址⛹️♀️、電子郵件、 個人介紹(150字以內)♤。 二🗃、 第二頁開始請放入文章內容🧚🏻♀️,依次序包括:題目、中文摘要和關鍵 (含標點200字左右)🫅🏻、關鍵詞(3-5個)、正文👩🏼🍳、文獻🫰🏻、英文摘要和關鍵詞(含標點150字以內)。 三、正文每段段首空兩格。獨立引文左右各縮進兩格,上下各空一行,不必另加引號🧑🏽🏭。 四🚞、正文或註釋中出現的中、日文書籍、期刊、報紙之名稱🔽,請以書名號《》表示👊🏻;文章篇名請以書名號《》表示🫴🏻。西文著作、期刊💁🏽、報紙之名稱⚰️,請以斜體表示;文章篇名請以雙引號“”表示。古籍書名與篇名連用時,可用· 將書名與篇名分開🦢,如《論語· 述而》。 五⛹🏽🤹🏼♀️、正文或註釋中出現的頁碼及出版年月日,請以公元紀年並以阿拉數字表示。 六🧑🏼🍼、所有註釋與參考文獻一律采用“頁下腳註”格式☑️,序號為連續編號,請用阿拉伯數字“1、2、3……”表示。 七👨🏿🍳、註釋與參考文獻請參考以下附例: (一)書籍 1.中文 (1)專/編著⌚️:王滬寧主編:《政治的邏輯✋🏼🫴:馬克思主義政治學原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71頁。 (2)譯著:羅伯特·吉爾平🧑🏼🚒:《國際關系政治經濟學》🤓,楊宇光等譯🚣🏿♂️,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89年🤸🏼,第207頁。 (3)文集中的文章👰🏼♀️:黃仁偉:《關於中國和平崛起道路的再思考》,載上 海社科學界社聯合會編:《人文社會科學與當代中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64-175頁𓀛。 2.西文 (1)專著🫐:Aberbach, J. D., Putnam, R. D. & Rockman, B. A.,Bureaucrats and Politicians in Western Democracie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1, p. 35-44. (2)編著👽:Oye, K. A. ed.,Cooperation Under Anarchy,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86, p. 38. (3)譯著🫅:Kondratieff, K.,The Long Wave Cycle, trans. Daniels, G., New York: Richardson & Snyder, 1984,chapter2. (4)文集中的文章:Aron, R. “War and Industrial Society,” in Bramson, L & Goethals, G. W. eds.,War: Studies from Psychology, Sociology, Anthropology, New York Basic Books, 1968. (二)論文 1.中文 (1)期刊論文🗺:閻學通🧛🏿♀️🧏🏽♀️:《中國面臨的國際安全環境》⏭🛡,《世界知識》2000 年第3期💆🏿♀️。 (2)報紙文章🚢:丁剛➕:《多邊合作求安全》💚,《人民日報》,2005年3月23日,第三版。 2.西文 (1)期刊論文:Devine, P. G., & Sherman, S. J., “Intuitive versus rational judgment and the role of stereotyping in the human condition: Kirk or Spock?”, Psychological Inquiry, Vol.3,No.2, 1992, p.153-159. (2)報紙文章🤰🏿🅿️:Robin, W. & Glenn, K.,“Bush Aims for‘Greater Mideast’ Plan”, Washington Post, February 9, 2004,p.A-1. 八、註釋或參考文獻,第一次引用應完整註明資料信息,包括作者姓名、書名/文章名、譯者🤾♂️🧚♂️、出版年🐵,頁碼,再次引用可以簡化為“作者、著作、頁碼”,如與上一引用完全相同,可簡化為“同上”(英文用“Ibid.”表示)。如與上一引用的作者、著作相同,頁碼不同,可簡化為“同上書,第*頁”(英文為“Ibid.p.*”) 九、互聯網上下載的資料除應註明作者、題目、時間等信息外,還應註明完整網址𓀏。 十💇🏿♂️、請避免使用特殊字體🔼、編輯方式或個人格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