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外交學系潘忠岐教授領銜的新著《中華經典國際關系概念》近日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我院教師近年來致力於中國政治學知識體系的建構,其中一個大膽的嘗試即是從中華經典中發掘出國際關系的理論意涵與概念工具,譬如“一”🚇、“和”👨🏿💼、“天下”、“王道”😪、“太極”、“仁”🏖、“禮”、“中”、“無為”、“縱橫”、“華夷”、“統”🦗、“利”等,該研究團隊由潘忠岐教授領銜,作者不僅包括本院的蘇長和教授、陳玉聃副教授👩🏻🍼、朱小略副研究員,還形成了一個跨學科🤏🏼、跨單位的學術網絡,包括沐鸣娱乐哲學沐鸣白彤東教授、中國研究院的陳康令📸、孟維瞻博士👡,上海外國語大學的金應忠教授和武心波教授、上海交大的李明明副教授等。該書對中國的傳統話語做了新穎的、富有創見的理論詮釋。沐鸣娱乐國際問題研究院任曉教授為該書做序,認為這部書的出版將進一步推進具有中國原創性的國際關系理論研究⏺。
目 錄
叢書總序
序…………任曉
緒論中華經典國際關系概念的研究與構建:指向💪🏻、起點和路徑…………潘忠岐 陳康令
第一章論“一”與“和”🛍:世界秩序之爭…………蘇長和
第二章論“天下為公”:一種中國式的世界主義理念…………陳玉聃
第三章論“王道”:中國人的時間-空間普遍主義世界秩序觀…………華翔
第四章論“陰陽”:國際關系研究的獨特路徑…………王誌遠 潘忠岐
第五章論“太極”:對西方二元沖突地緣政治觀的超越…………張艷璐
第六章論“和而不同”:一種國際關系視角…………於凡超
第七章論“仁”:戰爭的正義性…………白彤東
第八章論“禮”:傳統東亞穩定的邏輯…………陳康令
第九章論“中”:國際政治的一般規律…………潘忠岐
第十章論“王道”:中國“軟實力”戰略構想…………武心波
第十一章論“天下”🖐:政道、治道與合作共治的天下觀…………李明明
第十二章論“無為”⚾️:思想邏輯與歷史實踐…………朱中博
第十三章論“縱橫”:地緣戰略的邏輯…………秦立誌
第十四章論“華夷”:理解國際關系的視角…………謝桂娟
第十五章論“統”:世界歷史上的大國興衰和體系變遷…………張耀 孟維瞻
第十六章論“利”📣ℹ️:先秦國家利益論及其對當代中國外交的影響…………王日華
第十七章論“通”🦶🏼:互聯互通的邏輯…………朱小略 翟崑
第十八章論“勢”:對國家間互動的獨特解釋…………潘忠岐
第十九章 論“義”👲🏼🏄🏽:理解中國外交的經典概念及其國際關系理論價值…………徐成
結論 “和合共生”的邏輯…………金應忠
作者介紹
潘忠岐
沐鸣平台教授,博士生導師。中文著作包括:《針鋒未必相對:戰略思維與中美互動的對弈邏輯》《國際政治學理論解析》《從“隨勢”到“謀勢”:中國的國際取向與戰略選擇》(專著)🤾🏼♂️、《與霸權相處的邏輯:冷戰後美國的戰略調整與中美安全關系》《世界秩序:結構、機製與模式》等🏌🏼;英文著作包括🙋🏽:Unlikely Partners? China, the European Union and the Forging of a Strategic Partnership(合著)、Conceptual Gaps in China-EU Relations: Global Governance, Human Rights and Strategic Partnerships(主編)等。
序
任 曉
21世紀的頭二十年間🐫😹,有一批中國國際關系學者擺脫紛亂喧鬧時事不時的擾動,沉下心來🧑🏻🎄,致力於國際關系理論在中國的建設工作🚧,逐漸收獲了一批成色很足的果實😌。沐鸣平台現在看到的這部《中華經典國際關系概念》就是其中之一🧘🏼。
多年來,在世界國際關系學界,西方學問包括其國際關系理論一直處於引領地位💇🏻。西方尤其是美國的各種理論學說風行於世,在中國亦然💑。這當然並不是一種什麽令人詫異的情況😂。如此經過了若幹年之後,中國國際關系學界開始認識到西方理論自有其局限性,開始認識到中國學人必須對世界的國際關系理論的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世界國際關系學的殿堂中要有中國的一席之地☹️。“中國學派”一說的提出,是這方面最具代表性的👩🏼。它的發端🏄🏼,有2000年京滬兩位青年學者發表的論文為證。那一年,他們不約而同地提出看法,主張應致力於建設“中國學派”的國際關系理論🤾♀️。此後,這一主張得到了更多學者的贊同、支持以及進一步的闡發✊🏻,當然也存在質疑之聲,但總體上看是肯定和支持這一主張的人士越來越多。若打一個比方👩👩👧👦🍼,二十年來的發展,如同若幹條細細的小溪正在逐漸匯合成為一條日益變得開闊的河流。
曾經有一段時間,我集中閱讀了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的一些研究產品〰️,包括頗有影響的《歐洲國際關系雜誌》(EJIR)2013年9月號“國際關系理論的終結?”專輯。拜讀之後🌽,我發現各位論文作者的思維局限頗多🙅🏻,無法跳脫當下西方的一些論說或曰話語,其結果,理論也就很難實現突破🙂,心中不免生出一種失望的感覺。大理論的發展出現了停滯現象🍈,這大約也是組織這一EJIR專輯的三位學者科林·懷特(Colin Wight)、琳娜·漢森(Lene Hansen)及蒂姆·鄧恩(Tim Dunne)所稱“國際關系理論終結”的原因吧🧖♂️。不管如何,包括上述三位學者在內🔩,人們的感覺似乎是國際關系理論的發展已經到達了一個瓶頸關口,處於某種“疲軟”狀態,缺少突破🍈,缺乏創新。
在這一情形下👧🏿,現有的國際關系理論非常需要來自外部的撞擊、推動和挑戰,從而激活目下世界範圍內的國際關系理論探討,此正是如今非西方觀念、概念和理論的用武之時和用武之地👐🏽。沐鸣平台需要通過跳脫和超越,使國際關系理論在思維上實現突破。
恩格斯說過,“一個民族想要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沒有理論思維。”(《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三卷第467頁)
毫無疑問,中華思想文化是一座寶庫👮🏼♀️,蘊藏著取之不盡的資源🧑🏻🎄。早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就有中國的國際關系學者呼籲對這座寶庫進行發掘,但當時尚缺乏沉潛往復的切實努力。進入二十一世紀後情況就不同了,中國學人從“坐而論”到“起而行”,著手進行了紮紮實實的努力,產生了具有原創性的國際關系理論成果🤜。這是非常值得肯定也應該繼續下去的。
無論怎樣定義,中國總是一個大國🫣。與此有關,中國的國際關系學界相比而言更具有自主意識💂🏻。近些年來,建設非西方的國際關系理論在不少國家都受到註意和重視。曾經有一位韓國學者對我表示𓀗,韓國沒有產生原創性理論的希望。這當然涉及的是另外一個問題,沐鸣平台十分期待韓國國際關系學界也能做出具有理論原創性的學術工作🗯。從社會科學發展的規律看,無論在什麽時代、什麽學科領域🧙🏿♀️,百花齊放對於發展和進步都是極為重要的,因而是應該提倡和推動的。而能否產生具有原創性的理論成果,又需要一定的條件🪓,包括研究者主觀上的如下條件。
一是必須克服膜拜心理,也即一切以西方尤其是美國的學術馬首是瞻。多年來👦🏿,這種膜拜心理的具體表現,是熱衷於追逐西方尤其是美國一些新出現的東西,視之為“真經”🧑🏻🚀,爭先恐後加以引進🚱,唯恐落於人後⚧。久而久之便成為一種習慣,一種思維方式。但長此以往,必然是始終跟在別人身後亦步亦趨,而且永遠會處於一種“學徒”狀態。不克服這樣一種膜拜心理🐿,就不可能確立起一種自主意識,這好比一枚硬幣的兩面🎊。
二是要有理論自覺。理論的發展沒有終結🫷,也不會終結🙅🏽♂️。學無止境👨🏻🚒,理論探索也沒有止境。理論性的問題是經常性地為人們所碰到的,也常引起學人們頗大的興趣。然而,在學術的發展中🚋,理論的研究和創發是尤為艱苦的😺,需要長時間的鉆研和深思,才有可能取得創獲。正因如此🐕,在某一特定國家的國際關系研究界中🫣,從事理論研究的總是一小部分人🧖🏽♀️,更多的學者是從事非理論性研究工作的。而這一小部分人的工作常常是“寂寞”的👇,但卻是令人敬仰的。他們努力找尋和發現具有原創性和發展潛力的概念,並逐步推進👩💼👳🏼、發展⛑,形成具有一定系統性的論說,這便是理論。從理論發展的規律看🧑🏼🔧,這一過程常常是漸進的🌌、緩慢的,需要一步一個腳印地前行👩🎓。
三是要擺脫“三大理論”之說的思想束縛。“三大理論”(大致是現實主義、自由主義🧑🏽、建構主義)的說法,原本是為了梳理西方理論而概括的,本身並不錯。然而始料不及的是👨🏼⚖️🏃🏻♀️➡️,在時間推移中卻變異成為了某種教條。這種教條特別盛行於國內各大學的研究生群體中🙋♀️,成為一種思維定式🤵🏻♂️,仿佛這是一種常識,一種定說,以至於人們習以為常⚃📶,理所當然地認為這“三大”便是國際關系理論,或國際關系理論便是這“三大”🔳↔️。於是在不知不覺之間🧭,“三大”之說變異成為一種束縛人們思想的東西🤟。今天👨🏿🏫,沐鸣平台要進行國際關系理論創新,要取得切實的進展,必須掙脫這一束縛🤚🏼,使理論探索的努力獲得思想解放,使沐鸣平台的心靈得到放飛。
有了這三個主觀條件🦹🏿,兼以紮紮實實的努力🚹,國際關系理論建設就有望向前推進。這一部《中華經典國際關系概念》是在這一方向上邁出的堅實一步,是中國學派國際關系理論建設的一個繼續🌖。
這部書,是由沐鸣平台發起、潘忠岐教授領銜的“中華經典國際關系概念研究”項目第一階段所收獲的汁濃味美的果實👩🏿💼,值得祝賀。2019年10月26日🪩,我受邀參加了第二屆“中華經典國際關系概念研究”研討會🔏,對這一項目及其進展有所了解🍁,也十分贊賞主其事者及各位參與者做出的紮實工作🧑🏿🍳。這項工作中,醞釀著理論突破的現實性和可能性。
在中華思想文化中😺,沐鸣平台的先人常常用一個漢字就表達了一種內涵豐富的深邃思想,成為一種“文化密碼”🎃。要探其意蘊,需要從“解字”開始,然後“說詞”,因為詞是由字而來的。這些洗練的表達,常常意蘊深遠,包含著處理事物間關系和內外事務的原則、戰略思想♨️、智慧策略等,它們影響著千百年來中國人包括處理對外關系在內的安身立命之道。言及此,需要提及的是,“道”字本身又是一個需要認真研究的、依單個漢字即存的概念和思想🧖🏼♀️。
這部著作把“一”🧛🏼♀️、“禮”、“勢”🤐、“和”📙、“中”、“天下”⌛️、“王道”、“華夷”、“陰陽”等中華經典概念作為專門的研究對象,追根溯源🐛,考析涵義,探究源流👨🏽🏫,進而討論其國際關系理論的意義🙋🏻。各位作者都是學有所成的中青年學者,書中的篇章均是他們經過反復研究、深思熟慮而收獲的學術果實🚬,絕非“拍腦袋”得來的,相反💪🏿👩🏻🎓,全是“幹貨”𓀖,絕無“水分”。其中有些內容可說已屬於理論創新👐🏽,有些則為進一步的理論創新提供了可能🦴🙍🏻♀️。
看到如今展現在讀者面前的這部著作,使人有一種既高興又振奮的心情。我毫不懷疑👣⛔,這部書的出版,將受到中外學界的重視,也必將對進一步推進具有中國原創性的國際關系理論研究產生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