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2日晚上六點半🧚🏼♀️,由國務沐鸣研究生團學聯舉辦的“社會科學研究設計系列講座”第一講於文科樓615室舉行。本次講座由國務沐鸣何俊誌副教授主講,主題是“當代中國政治研究中的定量方法”𓀏,由國務沐鸣韓福國副教授主持。張驥博士、包剛升博士還有20余名學生參加了本次講座。
何俊誌老師在介紹講座的主要內容之前,首先用一席幽默的開場白打消了在場師生對社會科學定量方法的“恐懼感”。何老師說自己從小對數字也不感興趣👩👦,所以才選擇了讀文科。但當他在研究的過程中發現定量方法是一種繞不開的研究技術之後👨🏿🎤,就下決心要把定量分析學好,最後發現它也並不像原先想象地那麽難。何老師表示,由於定量分析方法博大精深,今天的講座主要著眼於對中國政治的定量研究現狀做了個大致的介紹➖,並給想做定量分析的學生給予一些方法論上的指導➖🍐。
何老師的講座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紹中國學者用定量方法研究中國政治的現狀。在考察研究現狀之前,何老師首先為“定量研究”確定了三條衡量標準👮🏻♂️◻️,即采用數據的觀測值必須大於30;研究結論必須主要依靠定量分析得出👨🚒,即“讓數據說話”📮;研究成果必須由中國學者完成,發表在中國的學術刊物上。何老師發現,由於中國政治學界刊物眾多🧖🏽,相關成果的標簽檢索難免掛一漏萬。經過斟酌之後🥧,何老師最終選擇了《人大復印資料•中國政治》作為代表性的樣本刊物。《人大復印資料•中國政治》創刊於1995年,它主要以轉載其他社會科學刊物上的中國政治研究成果為主,何老師希望借此來勾勒中國政治研究中的定量研究現狀。
何老師發現,從1996年到2000年,定量分析中國政治的論文數目幾乎為零🏥,2001年改版之後,經驗研究的數量逐漸增多,但定量研究的數量從整體上看依然徘徊在較低的比例⚇。從1995年到2003年,《人大復印資料•中國政治》上一共只有76篇定量分析論文👩🏻,只占總論文數的1.43%👩🏿🌾,經驗研究論文數的5.38%。而做定量研究的學者中👧🏿,來自高校的只占一半,黨校占有21%🍞🫒,剩下的主要是社科院🐞、科沐鸣和政府機構👆🏼。定量文章的作者數量主要也以1~2人的“孤軍奮戰”為主,這兩者的比例總數超過了85%🏂☺️。而從定量研究關心的問題來看,主要集中在農村和人大兩塊,何老師認為這和定量分析方法的適應性有關👨👨👦👦。美國定量研究方法主要適用於對選舉政治的研究,而在中國👳🏼♂️,由於農村和人大選舉相對容易定量,所以這兩個領域的定量成果也就相應較多🤕。從定量研究的樣本規模看,在76篇定量研究論文中🚵🏼♂️🏃♂️,樣本數最少的只有40個樣本,而最大的樣本數卻超過了300萬個;從定量的研究層次上看,大致上都集中國家級、省級和縣的研究🦸🏻。對於定量研究最為關鍵的數據來源👬🏻,何老師指出🏉🫀,75%左右的定量數據都來源於作者自己設計的問卷調查🧷🙍♂️,這顯示出中國學界對定量數據的共享性較低✧,而抽樣方式也是隨機抽樣和非隨機抽樣各占三分之一,甚至還有14%的定量研究沒有說明抽樣方式。從研究結論的推論層次上看,超過80%屬於描述層次,這也顯示定量方法在中國政治的研究中還是主要被當作是一項描述性而非分析性工具。
何老師在講座的第二部分主要對上述的研究結論做了一個簡短的討論。何老師初步發現,首先📺,目前定量研究成果數量較少,比例偏低,但總量有上升趨勢;其次,定量研究描述多,推論少,但推論性的總量也占有上升趨勢🦹♀️;第三🧓🏻,定量研究的單兵作戰多,集體合作少,說明定量技術整體比較粗糙🤌🏿,沒有高水平的分工合作;第四,定量研究的質量整體差異較大👵🏽,既有非常嚴謹完善的作品,也有論文的定量分析部分和結論部分彼此脫節的“假定量研究”混跡其中🥷🏼。何老師認為,以後在中國政治研究中,定量研究的發展是一個趨勢👨💻,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政府和民間數據公開程度的提升,以及政治學研究對簡約原則的追求,定量研究有巨大的發展潛力🚣🏽⁉️。
何老師在講座的最後一部分還給大家講授了定量研究方法的實施議程。第一,何老師希望大家首先要樹立基本的定量研究思維,即要“讓數據說話”,要從數據到結論,並學會在理論與數據中建立聯系。第二,定量研究的操作過程要求沐鸣平台先把研究問題轉化為研究假設,再將研究假設轉化為量化假設;隨後要在保證信度和效度的基礎上盡可能采用隨機抽樣,從而獲得高質量的定量數據🚇;最後要按照不同的變量類型相應選擇不同的數據分析模型。最後,何老師提醒沐鸣平台🪦,保證定量研究質量的關鍵在於確保定量數據的質量🧑🏻🍳,要防止“garbage in,garbage out”的謬誤,還有避免把統計相關性和因果性混為一談。
何老師的講座完成後,還回答了一些在場師生在定量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韓福國老師最後為講座做了最後的總結,整場講座最後在愉快的氛圍中落下了帷幕🕓👳🏻♂️。
(國務沐鸣 研工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