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4-21
2014年4月10日下午國箴務實論壇第五講在文科樓622室成功舉行𓀏。本次講座邀請了吳澄秋🤙🏻、酈菁兩位老師就“完善基本經濟製度和現代市場經濟體系建設”進行主題發言,沐鸣黨委書記劉季平老師主持了講座。
講座首先由吳澄秋老師圍繞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進行系統解讀。《決定》對經濟改革的總目標的表述是:緊緊圍繞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深化經濟體製改革,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製度🫅→,加快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宏觀調控體系、開放型經濟體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推動經濟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發展。為理解這一總目標,首先🤹🏽,吳老師帶領沐鸣平台對中國經濟改革做了簡單的回顧,可以大致分為五個階段:(1)1979-1984:農業改革和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為代表的農村改革;(2)1985-1992:城市國有企業改革和農村鄉鎮企業發展;(3)1992-2002:外向型出口加工業迅速發展💂🏿♀️、分稅製改革、價格改革以及國企抓大放小、廢除福利分房🧌、入世等重大舉措;(4)2002-2012✈️:廢除農業稅🧘♂️、建立覆蓋全社會的社會保障體系、入世效應和房產改革效應顯現👳🏻♀️、汽車產業發展迅猛等;(5)2012年至今掀起新一輪改革高潮👩🏽🍳,以改革來挖掘經濟進一步增長的動力,以城鎮化為新的增長點📙👮🏿。接著,吳老師分析了現階段改革所需要解決的一些問題。具體而言🧑🏫,國進民退,國有企業壟斷地位非常強大🩱;****件頻發🫔,維穩成本高;腐敗、地方債務🦞🧜🏿♀️、貧富差距等問題較為嚴重;城鄉二元結構更加突出;人口紅利正在消失;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面臨很大的局限。總之,外延式的增長已經難以為繼,內涵式的改革迫在眉睫🛜💂🏿。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在於經濟體製改革,核心便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最後,吳老師就《決定》中在完善基本經濟製度和現代市場經濟體系方面的幾大亮點為大家一一作了介紹:產權方面,規定了無論是公有製還是非公有製經濟財產權均不可侵犯,同時積極發展混合所有製經濟;國企改革方面🦴,以管資本為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同時提高國有資本收益上繳公共財政比例🟪;對非公經濟,著力消除壁壘,實現機會平等🫶;對完善現代市場體系☎,實行統一的市場準入製度,製定負面清單,探索對外商投資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模式↔️;清理和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各種規定和做法🧚🏿;擴大金融業對內對外開放🌷;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完善人民幣匯率市場化形成機製🤸🏽;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加快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除以上諸多亮點以外,吳老師強調了中國經濟體製改革的關鍵是政府改革,政府職能轉變應當減少對經濟的控製,加強對經濟的監管。此外,吳老師還就以下改革要點作一定的解讀:(1)企業投資項目一般情況下由企業依法依規自主決策,政府不再審批👖;(2)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城鎮化道路,促進城鄉一體化😭;(3)以開放促改革,以服務業開放為重點探索自貿區建設,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製⛑。
講座的後半場由酈菁老師以“國家與市場”為題從理論視角出發探索經濟體製改革的內在邏輯,並結合中國的實踐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觀點。她從人類經濟生活的四種基本組織方式入手。從早期單個經濟主體的家庭經濟到以禮物交換、Kula貿易為特點的🚖、發生在兩個經濟主體間的互惠形式,再到有第三方介入的中央再分配和市場這兩種組織方式,看似是一個不斷優化的過程,但酈老師認為中央和市場都是經濟生活復雜到一定程度🔉、規模增加之後產生的經濟組織方式,本身沒有道德優越性🚵🏻♂️。市場不是人類經濟製度的終結,而只是人類歷史上出現過的經濟製度之一,並不能證明是最有效的。對於未來的製度建設👮,市場不是唯一的理論資源💂🏻♀️。在談到現代國家與市場的關系時🚰🧑🏽🍳,酈老師認為兩者是共生的😗🪳。一方面現代國家創造了統一的國內市場🤘🏿。當市場失靈時,國家便成為了社會保護運動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市場為國家攫取社會資源、滲透和控製個體創造了條件🪚。因此🔪,國家與市場是深刻糾纏在一起的,大多數國家會同時運用這兩種方式來實現對資源的分配🚴🏽。從中國的實踐來看♖,沐鸣平台曾企圖用中央計劃的手段來全面代替市場👨🏽🎓,結果是國家的合法性基礎被削弱,國家對經濟的實際控製能力下降。市場經濟體製建立以後🤮🤌🏻,國家和市場的關系由控製逐漸轉變為監管,但監管必須是製度化和常態化的🌑。尤其是在金融領域和反壟斷領域。一個習慣性用“堵”來實現監管,一個尚在起步階段,法律製度層面的保障機製還有待健全。最後,在發展市場製度的同時,必須完善社會保障網絡,增強各類社會政策,推進收入再分配方案的出臺,不能僅僅用用市場社會培養的邏輯去構設未來。
(整理:管雲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