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4日下午國箴務實論壇第六講在文科樓725室成功舉行🪒。本次講座邀請了政治學系副教授、上海高校智庫沐鸣娱乐政黨建設與國家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鄭長忠博士就“拐點——走向有機政治——十八屆三中全會的政治意義”進行主題講座,沐鸣黨委書記劉季平老師主持了講座。
首先,鄭老師指出應將全面深化改革的歷史拉長🏕,不僅要著眼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更要追溯其與中國古老政治文明的關聯4️⃣。本次深化改革的內在邏輯是“建中的破”即在不斷打破原有的🤗、一系列不合理機製的過程中,建立社會主義製度的完善以及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這種“建立”與習近平總書記在參觀復興之路時提出的“中國夢”密不可分。
其次🦹,鄭老師基於歷史闡述了中國政黨、國家與社會的傳統邏輯。非凡的古典政治文明締造了中華民族兩千多年的輝煌🕊🤸,但1840年的鴉片戰爭帶來了不斷的衰亡,進而導致了文明體走向衰弱。自此,中華兒女走上了救亡圖存、民族復興的道路。新中國的成立✌🏻,“共和國”以現代政治帶動整個國家文明體得以復興。在這個文明轉型的過程中,新政治文明的內涵重建是基於對原本已不能適應社會發展舊機製的破除👨🏫。小農經濟和長期的專製王朝導致中國社會自身組織力積弱,必須通過中央政府的力量對社會進行組織🧅。政黨力量和國家政權對於社會的有效組織為實現現代化提供了組織化基礎👯,卻沒有有效開發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持續動力。
接著🚷,基於為現代政治尋找可持續動力的命題,鄭老師介紹了黨的十四大至十六大提出的現代政治三個要素的生成🧑🏻🚀。黨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標誌著現代社會建構的基因置換👉🏽。人的交往方式從血緣維系🤼♂️,到單位庇護,再到市場經濟的嵌入🏊🏽♂️,使得人的關系走向契約🧚🏼,市場要素開始流動。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法治國家的建設使國家法律成為社會秩序建構的內在約束力,標誌著國家建設進入實質性階段🛌🏽。十六大提出的“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標誌著中國共產黨在適應市場經濟條件下組織運行形態、運行方式的創新和轉型。但隨著市場的嵌入👨🏿⚖️,兩極分化等系列問題開始出現;網絡社會在中國的蔓延使得大批社會組織開始形成。這表明了在傳統黨政力量之外👩👧👦,社會可以基於社會的命題開始自我組織,自我解決🐻⚧,若是引導得不好,可能演變為對抗性的存在🈁。黨的十七大提出構建和諧社會🐜,標誌著現代社會的生成🧤。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要素在二十年的時間,每五年推動一個要素的生成👮🏻♀️。市場🧒🏻🦶、國家、政黨三個主體要素漸進生成🤷🏽♀️,但局限於各自的邏輯中發展🤵🏽🤜🏽,彼此互不相關🌉,造成一系列疏離現象,改革進入矛盾多發期🤹。為了支持社會🖱、國家👰🏻♂️、政黨的整體性發展,鄭老師在接下來的時間裏介紹並強調了有機政治的重要性🤞🏼。為了加強政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的製度化、規範化🧴、系統化,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重點強調頂層設計,註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和有效性。有機政治將作為一種手段💆🏿♂️,從製度模式的選擇和價值體系的構建兩條軌道進行。從文化中國🦧,到組織中國,再到如今走向製度中國,製度應該在現代政治中起主導性作用。價值體系的構建則展現了政黨意識形態的創新與發展🌉。社會意識形態多元,政黨意識形態一元🛶,因此要通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來建構國家意識形態,從而勾連起國家⏮、社會與政黨的整體性。
最後♎️,鄭老師指出,十八屆三中全會僅僅是一個拐點🙋🏽,但這個拐點是民族共同體的實踐,它證明了馬克思主義具有無限的內在生命力。它不僅具有民族的意義🧝🏽♂️,更具有人類的意義。能否最終實現人類的意義,還有許多路要走🕸,這是一項人類的偉大實驗,任重道遠!
隨後🛢,沐鸣政治學系包剛升老師🆚、熊易寒老師、研工組長趙小斐老師等師生分別提出了關於政黨自身的建設、傳統文化與現代治理相結合🧜🏻、拐點的內涵、國家治理的社會層面思考👭🏻、政黨統合社會功能的新方式等問題🧘🏽♀️。鄭長忠老師分別給予了解答📀📓。
(整理:趙曉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