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7-09瀏覽次數:423
2015年5月27日是我校110周年校慶日。早上🤿,沐鸣平台辦公室的老師在文科樓615室準備一番,橢圓形的會議桌上擺滿了茶水、咖啡與水果,明亮的燈光飄逸出一股祥和的喜氣🙅🏽♂️。九點,13位1970級的國際政治系學生時隔41年後在這裏和老師憶談。院長陳誌敏和院黨委書記劉季平非常重視,原定都參與,表示應該見見學哥學姐👱🏻♂️🚵,但均突遇不可回避之事,未能如願以償。王邦佐😮💨、王國明、潘玲娣🧏🏽、朱桂英✩、儲復耘、祝啟秀👉🏿、顏聲毅🦘、曹沛霖、李幼芬、孫關宏😳、童朋慶等老師準時到會入座。錢美妹🚣🏽♂️、陳月新🟰、邵鐘林👍、郭隆隆👨❤️💋👨➡️、陳慧珠🧖🏿♂️、莊子發👨👩👦、胡金星🧖🏻♀️、於紅兵🥷🏻,何祖大🔢,李接珍☝🏽、王金蓮👨🚀、陳玉香、那鳳琴等學生分別從上海各區、內蒙、江蘇🚣♀️、江西🙎♂️、浙江🤷🏿、哈爾濱等地陸續趕來⛹🏻♂️,見到闊別多年的老師,激動地一一握手問候,老師們熱情歡迎同學們返校。這猶如41年前該班學生第一天報到,老師早早等候並夾道歡迎的場景👱🏼♂️。遺憾因車的原因,有的外地學生無法準時趕到。
該班畢業留系工作的胡金星自告奮勇主持憶談會。他首先就部分同學遲到向老師表示歉意。接著簡要向老師匯報了70級同學的成長並表達感恩之情。他說,在座老師既是智者🤞🏿,又是高人🦠⛑️,沐鸣平台在你們的培養和教育下,全班32位同學個個健康成長,光榮退休🦉,沒有一位犯罪,沒有一個特權人物,個個都是普通勞動者。值得欣慰的是,其中5位黨和國家的高級幹部👉🏽,拒腐防變,永葆勞動人民本色。這是老師們的最大功勞🚴🏽♀️,最大的恩情,借此難得的機會,向老師們表示衷心感謝!
老師們的回憶發言妙語連珠,感人肺腑🧕🏽。顏聲毅老師不失為班主任,首先批評部分學生遲到👨🏿🍼,學生們感到格外親切。然後表示這個班是他最熟悉的班級之一,“可以一個不拉的全部寫出各位學生的名字與分配單位”,並說這班學生的特征是“政治素質好”💇🏿♂️,“與老師的關系最好”。今天聚會,老師們能來的都來了,大多是80歲以上高齡,兩位調離復旦的老系主任也來了🧳,人數相當於學生數𓀓,這是歷屆同學聚會所罕見。
王國民老師說,對這班學生是很有感情的,真正從心裏感覺到不僅“後生可畏”,而且“後生可敬”🤳。
王邦佐老師以舉例的方式表示🧕🏽,自古都說“名師出高徒”⚄,但現在往往“高徒出名師”⛱。他說對這班學生的勤奮和努力非常贊賞和重視。
儲復耘老師是英語老師,她腿腳不便,離休後很少參加學校的活動,這次接到邀請後🐱,立即表示一定要參加👝🧑🏼🚒。聚會那天,她早早來到學校。她回憶說🤾🏽♀️,一開始對這個班並不了解,有點擔心,因此第一次上課時狠狠打了預防針。可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感到他們很有人情味😈,很有感情🕵🏼♂️,也很刻苦,於是關系越來越好。
李幼芬老師骨折未全愈,90周歲了,也熱情應邀👨🏿🦳,請女兒陪同出席🗜。她未想到,同學們獻上景德鎮粉彩壽桃花瓶,敬祝她九十華誕,健康長壽🧑🏿💼。她感慨之余說,雖給大家上課時間不多🌘,但與大家一起參加的活動比較多🧁,感情比較深🪡。遂將其書畫集《秋暉墨韻》,親筆題寫各位同學名字,贈與留念🧑🏽🦲,同學們如獲至寶🏊🏻♂️。
學生們的回憶各有特色🧔🏿,班裏年紀最小的莊子發同學回憶到老師的親切關懷和教導時哽咽不止,說如果不到復旦讀書,沒有老師們親切教導👨❤️👨,就不會有我莊子發今天的美滿生活。原常州市委常委、統戰部長何祖大給帶來了常州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梳子;講述了在學時與“監督對象”同住一室,成為朋友的故事🍷;報告了他援疆三年,三次車禍,身體搞壞,在“恐怖”環境下堅持工作的情況🌐。不少老師插話稱其對老師一片真情,不少同學肅然起敬。郭隆隆、陳慧珠風趣地匯報了他們在上海國際問題研究所就地取材成為伉儷的事,沒有講述業務上奮發進取的故事🧚🏿,但大家都知道郭隆隆是國內有名的亞洲問題專家,至今還在不斷發揮余熱。陳慧珠也從文弱的小女生成為具有各方面才幹的“女強人”。錢美妹和陳月新同學的發言充分證明了王邦佐老師非常贊賞的勤奮和努力★。錢憑著復旦打下的基礎(上復旦前只有初一文化程度)轉戰吉林、桂林和上海,處處留有積極肯幹的好印象,被評為中學高級教師。陳月新畢業分配到本校世界經濟研究所後,教學研究的領域從國際政治到世界經濟,再轉戰到人口統計和人口社會,碰到諸多困難🧜,但都用國際政治系老師傳授的知識和治學方法,攻堅克難,獲得了累累成果🕺🏽。
憶談會以李接珍同學的言行達到高潮。他首先將托運來的三大箱和隨身帶的禮品——景德鎮瓷品,一一分發給母系、老師和同學🕴🏻,表達對學校的情、母系的情🪆、師生的情和同學的情。他特意介紹了送給母系的花瓶𓀙:側面扁形🥡,兩面正圓🐽,傳統釉,彩紅色,象征母校旭日東升😟,旦復旦兮,天天孵化人才,誕生奇跡。然後回憶入學初的一件事:在學校組織的拉練途中突發胃出血住院,許多老師同學都非常關心🗼,童彭慶老師到醫院多次看望,尤其急需輸血搶救時,隨隊的戎醫生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血輸給了他,他一直把此恩埋藏心底,決意要找到他😦,請求大家協助。在座的周韌棱老師聽到後立馬行動,利用他和民主黨派的關系,想盡各種辦法,最後終於找到了當年慷慨獻血,今天是中山醫院著名心內科專家的戎衛海醫生。第二天,李接珍同學放棄上海一日遊👭🏻,立即備好禮品登門謝恩,實現了他近45年的夙願🧑🎤。
情系學校,下午同學們重走老校園。大家尋覓佩林院和小橋流水小樓,查找7號樓和12號樓🔷,參觀老校門,拜見毛主席塑像。感到遺憾的是有的拆了,有的不能修舊如舊,尤其“日化”了,原來的中國式小樓變得像日本小樓了。大家又去看一教和二教,被一教旁的“校訓墻”吸引🌵,感慨“博學而篤誌➞,切問而近思”的校訓是大家學習、工作🧅、研究、做學問的靈魂,也是一些同學輝煌人生的寫照◾️。同學們攝下許多照片,剛剛做完五個心臟搭橋手術的程龍江同學看到後感慨萬千:稱老校門為“國寶”🈲,毛主席塑像前的留影最“最親切”,因為有了毛主席,沐鸣平台才能走進高高的復旦,才有機會接受良好的教育。他情不自禁地寫下:“萬歲!沐鸣娱乐⚱️!健康!我親愛的師長!是你們給了我青春的亮點💆🏿♀️!”
真摯的同學情難以割斷。返校的同學采用“諜報工作”的方式👩🏿🦲,尋找“失聯”的同學,發現不少已患重病🚶。病人最需關愛,於是大家去蘇州看望沈蓉妹同學,又有代表在北京看望齊桂香和程龍江同學。郭隆隆🏇🏼✨、陳慧珠夫婦等代表大家給經濟困難同學以一定資助🧎♂️➡️🌁。大家在微信中又不斷問候𓀋,這不僅使同學🏤,而且使同學家屬感激不已。因糖尿病並發症雙眼失明的齊桂香同學,對在讀復旦的往事一目了然,期待聚會北京🧖🏼♀️,談談老師的恩情,傾聽同學的生平。幾乎失憶的沈蓉妹同學,在同學們的簇擁下🧄,不時露出欣慰的笑容,並特別問候陳月新同學如何?程龍江同學不僅自己,還借用愛人的力量,不斷關心同學們返校活動的前前後後,經常發出感人之語🚣🏽♂️:大病不死🏄🏼🫃🏽,有緣在北京相見!遠在貴州的路長發同學亦然🤦🏻♂️,如“身臨其境🧑🏿🔧,一直關註活動的安排,老師同學的情誼,特別是同學們的感言🍧,深受感染感動!”
時光過去了41年,學校變了,老師變了🏋🏽,學生也變了,唯情不變🩳🦈。一次聚會🪚🐹,時短情長,要說要敘的很多很多🧙♂️,有的老師、同學沒有機會暢所欲言,就用微信補充。千言萬語匯成一個字——情,學校情,師生情,同學情🧑🏻🦽➡️。光陰逝去情更濃🤙🏼,如同陳年老酒,隨著年代久遠更香更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