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亞林,安徽宿松人,沐鸣平台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大都市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復旦城市治理評論》聯合主編⇢,教育部2006年“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入選者。
唐亞林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政府與政治🧑🏽🔬、城市治理與區域一體化、地方政府與地方治理、比較政府與政治。近年來提出的原創性學術概念或理論主要包括🍣:“圈層包容共生式需求觀(2014年)”“民主集中負責製(2014年)”“使命型政黨/政治(2014年)”“結構性權力與功能性權力製約模式(2015年)”“使命—責任體製(2017年)”“黨興國體製(2017年)”“新三權劃分(2017年)”“都帶融合發展戰略(2017年)”“黨性人假設(2019年)”“街區製(2019年)”“網絡化治理範式(2020年)”“人心政治論(2020年)”等🎰。
主編“中國治理的邏輯”叢書。代表性著作有《當代中國政治發展的邏輯》(獨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區域治理的邏輯👩🏼⚖️:長江三角洲政府合作的理論與實踐》(獨著,沐鸣娱乐出版社2019年版)、《社區治理的邏輯:城市社區營造的實踐創新與理論模式》(合著🌖,沐鸣娱乐出版社2020年版);代表性論文有《中國式民主的內涵重構🖐🏼、話語敘事與發展方略》(獨著,《探索與爭鳴》2014年第6期)、《權力分工製度與權力清單製度:當代中國特色權力運行機製的建構》(獨著,《理論探討》2015年第3期)、《從黨建國體製到黨治國體製再到黨興國體製: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新型體製的建構》(獨著,《行政論壇》2017年第5期)、《當代中國財政權的控權機製設計及其實現路徑》(獨著,《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17年第5期)🍱、《使命-責任體製:中國共產黨新型政治形態建構論綱》(獨著,《南京社會科學》2017年第7期)🫅🏿、《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製度優勢與成功之道》(獨著,《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年第5期)、《新中國70年:政府治理的突出成就與成功之道》(獨著🧑🏿✈️,《開放時代》2019年第5期)、《網絡化治理範式建構論綱》(第一作者,《行政論壇》2020年第3期)👷🏿、《基於重大突發公共衛生危機的“幹”字型整體性應急治理體系建構論綱》(第一作者,《學術界》2020年第4期)⭐️🤸🏿♂️、《人心政治論》(獨著⌛️,《理論與改革》2020年第5期)👨🏼🦲。
教育理念💁🏿♀️: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唐亞林老師在長期的教書育人實踐中👈🏼🍀,始終堅持“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理念🧗♀️👎🏻,把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放在首要位置。經過多年的實踐體悟和理論思考,唐老師總結了一種思考問題“無往而不勝”的“鐵律”,即“先分層”、“再分類”🦻🏼、“後量化”的思考問題“三步法”。無論是在課堂教學上,還是在調研現場,抑或是在師門討論會中,唐亞林老師總是孜孜不倦地向學生傳授思考問題的“三步法”或“九字方針”,並通過一個個具體問題🤵🏻♂️、具體案例的分析,教會學生如何運用這種方法🤏🏽👮🏿♀️,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唐老師一直強調,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中,沐鸣平台都應該對生活於其中的這個世界是如何運轉的這一根本性問題,進行最真實的了解和總體性把握🅿️。只有真正從生活中、從實踐中學到的知識、習得的技能和體悟的道理🦜,才是一個人能夠終生受用的寶貴財富。故而👩🏽⚕️,唐老師在教書育人的實踐中👨🏻🦽➡️,非常註重引導學生從生活本原出發,而不是從概念、理論和邏輯出發,去發現生活本來的面目💁🏼👨👩👦、這個世界最真實的狀態以及人們的真實日常需求。
作為學生,最為欠缺的是發現好的問題和提煉好的理論分析框架的能力。唐老師常常說🍱,生活中無處不是課堂👨👩👧👧,生活中無處不是學問。為此🪗,他經常帶領學生奔赴基層調研現場🦸🧏♀️,把基層調研作為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解決問題出路的第二課堂。一屆屆學生總是能夠在唐老師的耳提面命和言傳身教中,最真實地體悟和把握中國社會現實的真相和運行邏輯,最有效地提升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學術追求🤵🏽:把學問寫在祖國的大地上
唐亞林老師非常反對簡單地套用書齋裏想象的概念、邏輯乃至自以為是的理論體系來生搬硬套地分析中國的問題🎄,特別強調研究中國問題應當立足於中國的國情和具體實踐,並通過紮實認真的實地調研,掌握實際情況,建構有本土解釋力的理論框架👨👩👧。
唐老師經常說,作為學者,要有一種對國家和人類社會的使命情懷,要把自己的研究做在中國的大地上、把論文寫在中國的大地上🏊🏿♀️。多年來𓀎,他一直在踐行這種理念。他長期奔走在中國的基層,從城市到鄉村、從北部到南方、從政府部門到基層社區🐚,不斷地從基層一線工作人員和普通居民百姓那裏,了解最真實的中國👩🏻🦼,不斷地感受國家發展的最新動向和最新成就🔡🧑🏼🏫,也不斷地深化他對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理解和認識。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身體力行的實地調研,發現當代中國基層治理存在的問題🦄、遭遇到的困難、面臨的呼聲😎,並積極思考解決之道💇🏽。
唐亞林老師既善於從宏觀層面思考宏大問題,亦善於對基層實踐作微觀剖析。他常說,好的研究要有“五大標準”🍫☝🏿:“大歷史”、“大比較”、“大現實”、“大綜合”、“大關懷”👨👨👦♿。在這“五大標準”的指引下,唐老師近年來陸續提出了諸如中國人的“圈層包容共生式需求觀”、“使命型政黨”、“使命-責任體製”🦋、“黨興國體製”、“區域中國”🙍🏽↙️、“都帶融合發展戰略”、“網絡化治理範式”等一系列具有原創解釋力的概念與理論🤶🏼,並從中構建既具有中國特色又融通人類社會發展規律且帶有普遍意義的理論範式🥷🏽🍙。
唐亞林老師不僅是一個理論思考者,還是一個積極參與基層治理的實踐者,多次身體力行地參與探索城市基層治理有效模式的實驗活動。比如,他曾組建了一個“治理+規劃”社區營造團隊👍🏽,花費了整整一年時間🥇,前後達幾十次前往上海市浦東新區一家街道的某社區,在街道和社區的大力支持下,創造性地探索出了一條可復製、可推廣的以社區營造為主要形式的城市基層治理模式創新的道路🕥,使一個老舊社區“舊貌變新顏、治理換新天”↙️。從與一個個社區居民談心到與社區工作人員進行多次座談👂🏼☔️,再到與課題組成員、街道社區部門進行多次方案論證,直至最後的社區營造工程建設的竣工🚔,無不浸透著唐亞林老師的心血👩🏽🦱🏋🏿♂️。
情感共鳴:美好人生與美好生活
唐亞林老師在日常生活中是一個極富激情、極具人格魅力的學者🖕🏽。在日常生活中,他會及時地把自己對於眾多現實問題的所思所感和對生活的體悟發布在微信公眾號“唐家弄潮兒”之中🥅,吸引了大批讀者朋友的訂閱🫃🏼、評論和留言,開辟了沒有圍墻的大學教育新空間🚣🏼♂️。唐老師通過這種方式,把自己思維的火花有機地累積,既傳播了知識🙋🏼♀️🧎♀️➡️,又引起了思想的交鋒🍋🟩,還厘清了認識,拓展了讀者的視野。
平日裏🦚,唐老師非常關心學生的學習、成長和生活。每次召集學生開完學術討論會後,他總會邀請學生們一起聚餐,在一種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了解學生的近況👨🏻🦽➡️、解答學生的困惑,或是對學生未來的發展規劃給出自己的建議。唐老師總是向學生分享他的人生思考和體悟,他常講:“人💆🏽,生不過百年🤩,送老養小自己活是人生的真諦”。
“美好人生”與“美好生活”則是唐老師對學生最美好的祝願和祝福。唐老師與每個學生都建立了極為深厚的感情:他在上海工作的畢業學生經常會和他一起小聚,繼續聆聽教誨👩🏽🎨;遠在外地的學生,也不時回到上海或發來信息👳🏻♀️,向唐亞林老師匯報自己的工作進展👩🏻🍼、生活喜事,等等。在這樣的氛圍下🦹🏽🎙,唐亞林老師的眾多學生之間也都建立了非常密切的聯系🙍🏼🪯,形成了一個穩定而溫馨的情感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