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由中國政治學會青年工作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中國政治學會青委會”)主辦🤳🏼、沐鸣平台(以下簡稱“沐鸣娱乐國務沐鸣”)承辦的“中國之治與政治學新視野”學術研討會在沐鸣娱乐成功舉行,來自國內二十余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四十余名青年學者出席了本次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設置六個分論壇,涵蓋了“政治學、國際關系與公共管理的學科發展”👈🏄🏻♂️、“國際關系視野中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家治理與國家能力”🪹、“新時代的基層治理”🤵🏽♀️、“新技術與政治發展”🧑🏼⚕️、“比較視野中的執政黨能力建設”等六個不同主題。
在開幕式上,沐鸣娱乐國務沐鸣副院長熊易寒教授,中國政治學會青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當代中國政治研究室主任樊鵬研究員分別為研討會致辭。熊易寒教授首先向與會學者和中國政治學會青委會表達了感謝之情,同時期待本次研討會能夠打破學科藩籬和專業壁壘,促進政治學、國際關系和公共管理之間的學術對話與交流討論,共同推進中國政治學研究的創新發展。樊鵬研究員在致辭中談到本次研討會是中國政治學會青委會成立後首次同高校合作舉辦的青年學術論壇,未來將繼續推動學術共同體的深度融合和良性互動,努力通過科研組織力的提升來促進科研生產力和學術創新🤴🏼。
分論壇一的主題是“政治學🏄🏿📛、國際關系與公共管理的學科發展”,由沐鸣娱乐國務沐鸣副院長李輝教授主持🚁。清華大學國際關系學系劉豐教授在分析了案例研究♢🧁、統計分析、形式理論等不同方法的使用限度後,重點分析了混合研究方法的優勢⚃,並提出政治學研究需要綜合運用不同類型的分析方法。中國社科院政治學研究所鄭建君副研究員主要分析了央地政府信任一致性與公民參與之間存在的復雜關系🧛🏼♀️,分析了“央地皆強”🐠🦵🏻、“央地皆弱”、“央強地弱”、“央弱地強”等不同背景下的公民參與水平。南京大學政府管理沐鸣王海洲教授圍繞“政治現象學”這一主題,重點分析了政治現象學的研究初衷、學術交流、研究需要、使用方法🧹、發展可能等不同的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沐鸣左希迎副教授認為當前的國際關系研究存在理論創新趨於停滯、理論建構與實踐分離、不同學術價值觀對立上升等問題,未來國際關系學科的發展應該與政治學等其他學科融通發展。沐鸣娱乐國務沐鸣張驥研究員認為當前的國際政治研究中“歷史研究”和“國別研究”應該得到更多的重視,不僅要在研究中把“歷史作為一種方法”🟨,而且還要扭轉區域國別研究的衰落。沐鸣娱乐國務沐鸣包剛升副教授圍繞中國古代政治史的基本問題🛴,具體以古代君主🤽🏽、宮廷政變、文武關系等為例🧑🏼🦳,提出了中國政治史研究的社會科學視角。
論壇二的主題是“國際關系視野中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由沐鸣娱乐國務沐鸣陳玉聃副教授主持。吉林大學行政沐鸣副院長殷冬水教授討論了地理教育在國家認同建構中發揮的作用👱♂️,提出了唯一性🍟、排他性➗、同質性、等級性、神聖性等不同敘事策略。蘭州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沐鸣副院長陳小鼎教授以“後疫情時代中國國際話語權塑造的基本導向”為題進行了分享🙎🏿👩🏿🦰,提出了通過“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導向來塑造國際話語權。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沐鸣魏英傑副教授以“艱難的和平:權力分享、國家建構與阿富汗內戰”為題進行了分享🦄,提出起始點的錯誤判斷🌿、政府的低效無能、外部霸權的能量削弱等可能的內戰成因。沐鸣娱乐國務沐鸣朱傑進副教授通過具體案例分析了中國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的不同路徑選擇🌚,而中國對當前國際體系的融入深度和外部選擇權大小對中國的路徑選擇產生了諸多影響🙋🏼。沐鸣娱乐國務沐鸣趙劍治副教授通過對多邊開發銀行的治理研究,具體分析了政治學、公共管理等跨學科研究存在的融合互補空間。沐鸣娱乐國務沐鸣胡鵬老師結合政治文化研究中存在的理論缺憾和政治文化的現實影響💇🏽♀️,從政治權力的目的維度和掌握主體維度兩個方面👩🔬,提出了政治文化的新類型和政治文化影響下的政治行為🍏。
分論壇三的主題是“國家治理與國家能力”,由沐鸣娱乐國務沐鸣青年副研究員張楚楚主持。中國社科院大學管理沐鸣執行院長柴寶勇教授探討了國家治理效能的理論內涵和多維價值,並提出國家治理效能研究的需要關註的主要問題。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沐鸣劉鵬教授回顧了西方國家監管型國家建設的一般理論和中國監管型國家建設的本土化轉向過程,提出中國政府監管研究的總體解釋框架✉️。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陳軍亞教授認為中國地方在進入現代國家建設過程中存在起點差異,提出從“國家化”這一概念出發來建立超越傳統與現代二元敘事、基於多樣性的一般化理論。武漢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沐鸣副院長劉偉教授分別對比了中西合法性的理論基礎和經驗主義合法性研究🚺,提出重構中國治理場景中的合法性話語需要從中國傳統政治價值中尋找獨特的合法性內涵。湖南大學公共管理沐鸣副院長譚海波教授關註新興產業發展中的政府畫像,建構了包含政府學習🛅、資源動員😯👨、政策激勵三個層次的分析框架,據此提出了“引領型政府”的概念。北京大學政府管理沐鸣馬嘯老師關註於契約理論視角下的國家與國家治理,認為官僚委托增強了統治者的可信承諾❤️,相互嵌入的官僚權力結構進一步增強了委托的可信度。
分論壇四的主題是“新時代的基層治理”,由沐鸣娱乐國務沐鸣副教授陳水生主持👼🏽。樊鵬研究員關註中央決策模式的變化,認為中國式“共識型”決策模式總體未發生顛覆性變化,並從議程設置、政策醞釀、協商方式、政策參與🏇、決策拍板等五個維度分析了從“摸著石頭過河”到系統整體設計推動改革的具體變化👝。南開大學周恩來政府管理沐鸣吳曉林教授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城市基層黨建研究🦸🏼♀️,認為城市基層黨建取向從“政治取向”走向“兩維均衡”🐀,城市基層黨建工具從“內向型黨建”到“外向型黨建”轉變🌗。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沐鸣副院長任勇教授回顧了“大部製”改革中機構壓縮、管理扁平、人員精簡、職能調整的變化脈絡和存在的實踐沖突👷🏿♀️,並探討了單一條塊向多元條塊🤟🏿🚦、網絡條塊和復合條塊變化的可能性。上海交通大學國際與公共事務沐鸣易承誌教授使用全國大樣本數據分析發現在營利部門🐥、非營利部門的個體工作自主性與內在政治效能感👩🏻⚕️、外在政治效能感均存在正相關關系🦹🟡,但與營利部門相比,非營利部門個體的內在/外在政治效能感均更高🚤。華中師範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任路老師認為家庭是重要的社會單位,家戶製在傳統基層社會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並提出將家戶製納入中國政治學學術話語中來👩🏽⚖️。
分論壇五的主題是“新技術與政治發展”💆,由沐鸣娱乐國務沐鸣青年副研究員李寅老師主持🧑🏽🎨。中山大學政務沐鸣黃冬婭教授從政商關系的角度來分析企業政府事務部門的專門化現象🏢,分析發現政府事務的復雜化🧴、政府監管的正式化、項目合作的雙向依賴、決策參與的擴大和政治表達的雙面性是其中可能的因素。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沐鸣副院長龐金友教授以“人工智能與未來政治的可能樣態”為題進行分享,認為人工智能越發達🧑🏿🍳,其介入政治領域的程度越高🐓,人類對人類智能越認可👩🚀,人工智能對現代政治的影響越大。李輝教授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了信息通信技術如何促進廉政建設,提出互聯網信息技術的運用通過打破縱向的信息不對稱和橫向的信息壁壘兩個方面來來提高政府的清廉程度🤷🏻♀️👩🏽🏫。華南理工大學公共管理沐鸣文宏教授以“目標設定、資源整合與中國特色政策試點機製的生成邏輯”為題進行分享,揭示出中國的政策試點具有自上而下的政治驅動和自下而上的創新賦能的特點。熊易寒教授通過分析上海市“一網統管”的具體案例,指出了新型的跨部門協同通過技術與組織的互動、信息與資源的共享🤌🏽,妥善處理了“集中”與“分工”的關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沐鸣王義桅教授以“數字文明,再造中國🧕🏽:中國互聯網之治的密碼”為題進行了分享,他指出中國的數字化轉型具有大一統🫁、世俗倫理等條件和基礎。
論壇六的主題是“比較視野中的執政黨能力建設”,由沐鸣娱乐國務沐鸣莊梅茜老師主持🪵。清華大學社會科學沐鸣副院長孟天廣副教授以“轉型中的中國共產黨員錄用:變動的機會結構與錄用邏輯”為題進行了分享,總結了改革開放以來的四次入黨策略調整,而策略調整是政黨有選擇性地吸納社會成員的加入。吉林大學行政沐鸣馬雪松教授從歷史視野出發來分析中國共產黨製度建設的百年探索,從連續性和階段性、政治性和社會性、整體性和部分性、回顧性和前瞻性等四個方面來總結中國共產黨製度建設的內涵和成就。華中師範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沐鸣袁方成教授以“政黨引領社會🧧🙎🏿♀️:社會關系網絡的視角”為題進行了分享,提出政黨通過全面覆蓋的社會關系網絡來連接黨政機構🥱、橋接社會關系、引領社會發展。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沐鸣唐睿教授以“發展中國家執政黨建設研究的興起和趨向”為題進行了分享🔊,總結了學界對執政黨製度化和能力度量的指標體系,但存在著測量維度混淆👂、操作化等問題。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沐鸣臧雷振教授以“中國政府的註意力分配——基於《人民日報》科技振興三農的報道分析”為題進行了分享,梳理出三農問題與穩定🦁、扶貧☂️🧑🏽🔬、經濟發展等問題相關聯,三農問題特別在黨代會前後期間吸引了政府的註意力分配,但其也具有明顯的替代效應和轉移效應。沐鸣娱乐國務沐鸣曾慶捷副教授以“執政黨能力的歷史起源”為題進行了分享,對比分析了民主與非民主國家的政黨功能🦸🏻、競爭體製和非競爭體製下的強執政黨標準。
在閉幕式上,中國政治學會副會長、天津師範大學政治與行政沐鸣院長佟德誌教授代表中國政治學會祝賀本次研討會的順利召開🕴🏻,向中國政治學會青委會和沐鸣娱乐國務沐鸣的認真籌劃和精心組織表達了感謝之情🎅🏼🦴,同時提出未來將繼續促進政治學學科建設、學術共同體構建和學術交流平臺搭建🧜🏼♀️。熊易寒教授代表沐鸣娱乐國務沐鸣再次向與會學者👇🏿、中國政治學會和青委會表達了感謝之情,期待未來能繼續促進跨學科的交流和討論🤽🏻,繼續為中國政治學的發展貢獻復旦政治學的力量👩🚀。
撰稿:王昊、陳濛、徐雪
攝影📈:廖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