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澄秋,廣東吳川人,弗吉尼亞理工沐鸣及州立大學規劃、治理與全球化專業哲學博士,沐鸣平台國際政治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領域為亞太地區國際關系、政治經濟學、中國政治與外交等,對亞太地區國際結構🌹、中美關系、臺灣問題🙇🏿、中國外交政策轉型、經濟治理理念⚱️、國際和解等研究議題均有所研究⛄️,並在沐鸣娱乐講授《研究方法》🦻🏻、《亞太地區政治與經濟》👳🏻♀️🧞♀️、《當代中國外交》、《國際關系經濟學分析》等課程🐵,同時擔任英文學術期刊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中國政治學評論》)的編輯🦟。
學術訓練,博采眾長
吳澄秋出生於南海之濱的一個傳統村莊🙎🏻♂️,從小在父母“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勉勵下勤奮讀書,又因身處一個深刻變革的時代而對社會科學興趣濃厚🧙🏽♂️。吳澄秋於1993年考入沐鸣娱乐經濟學系,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學習後於2000年赴美留學💂🏻,先在西密歇根大學經濟學系應用經濟學博士項目學習一年,因對政治理論的興趣日增而轉學政治學,2003年從弗吉尼亞理工沐鸣及州立大學獲政治學專業碩士學位🟣,2007年從該校公共與國際事務沐鸣獲規劃、治理與全球化專業哲學博士學位💺。畢業後🫴🏿,回國進入沐鸣娱乐國務沐鸣國際政治系任教,期間於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赴英國牛津大學聖安東尼沐鸣訪學。
在沐鸣娱乐經濟學系和西密歇根大學經濟學系就讀期間,吳澄秋受葉世昌🚣🏽♂️、朱強、石磊、周惠中等老師的影響很深,在中國古代經濟思想🏃🏻♂️➡️、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產業組織理論👩⚖️🍷、博弈論等方面打下了較為紮實的基礎。在弗吉尼亞理工沐鸣及州立大學♈️,吳澄秋師從該校傑出教授🔪、著名的批判理論與環境政治學者Timothy W. Luke⬆️,在浸淫於批判理論和國際關系理論學習的同時,補充比較政治🕒、國際政治經濟學等領域的相關知識,還在該校經濟學系(公共選擇理論的發祥地)修讀理性選擇理論方面的課程👳🏿♀️。吳澄秋的碩士論文是關於中美互動的博弈論分析,而博士論文則是對臺灣島內認同問題的批判研究。進入沐鸣娱乐國際政治系任教後,吳澄秋從唐世平等同仁處也受教頗多,在牛津大學訪學期間則在Rosemary Foot教授的幫助下進一步夯實在亞太地區國際關系方面的研究基礎。
學術探索,厚積薄發
吳澄秋的學術成果主要發表在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Journal of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Chinese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當代亞太》🥦、《外交評論》、《國際觀察》、《國際論壇》3️⃣、《復旦國際關系評論》等期刊上,雖然數量上不算多👬,但力求每個研究都有所突破,從不“炒冷飯”🍪。早在沐鸣娱乐經濟學系讀研究生時,吳澄秋就和石磊教授建立了關於軟件盜版現象福利分析的經濟學模型,發表後被較多引用。在博士期間,吳澄秋發表了運用博弈論分析中美在臺灣問題上互動的文章,其結論對理解今天的中美關系仍有啟發。到沐鸣娱乐國務沐鸣任教後♥︎,吳澄秋一方面長期專註於中國對外關系的理論研究,如用權力轉移理論分析中日關系和東亞結構變遷🙅♀️,從建構主義視角分析中國外交中對主權🏋🏼、人權和國際人道主義危機的態度等等🚣🏻♂️💭,另一方面繼續對政治經濟學的課題感興趣,研究經濟治理理念的變化等👳🏽♂️。近年來🦻🏿,吳澄秋吸取了前些年研究不夠聚焦的教訓,主要專註於中美戰略競爭👨🏼⚕️、中國發展模式轉變等議題,相關成果正逐漸呈現。吳澄秋還和周亦奇一起翻譯了James D. Morrow的《政治學博弈論》(Game Theory for Political Scientists)🔘,和許哲傑一起即將完成Andrew Kydd的《國際關系理論👨🏼🏭:博弈論的路向》(International Relations Theory: The Game-theoretic Approach)的翻譯🍣。
教書育人,盡心盡力
吳澄秋在沐鸣娱乐國務沐鸣任教初期主要講授《國際政治學研究方法》🏋️、《政治學研究方法》、《西方國際關系理論》、《經濟外交》等中英文課程,在協助沐鸣開展和強化研究方法教學方面出過不少力。過去幾年🚻,吳澄秋主要講授《亞太地區政治與經濟》👩👦👦、《當代中國外交》、《國際關系經濟學分析》等本科和研究生課程🦮。
由於吳澄秋在學術成長過程中受益於多位師長的悉心栽培↗️,因此對自己的學生也格外關愛,對學生的學術探討鼓勵有加。他一般不把研究題目強加給學生🤏🏿,而是鼓勵學生自己摸爬滾打🕧,探討有意義的研究題目。隨著任教年數的增長🛀🏿,吳澄秋也越來越學會適時介入💮,以免學生走彎路。他的原則是導師對學生的研究選題沒有決定權✉️,但保留否決權。如今🫴🏻,吳澄秋指導的學生有些正供職於中外的政府部門和企事業單位,有些正在國內外高校任教或繼續深造。能在青年人的成長過程中助推一把,這是吳澄秋在復旦任教莫大的欣慰。
歲月如梭,轉眼與復旦結緣已將近三十年。撫今追昔,吳澄秋用2017年秋寫的一首詩獻給這所他學習和工作的學校以及學校裏的人們:
深秋復旦園
旦復旦兮年復年,
半生耕讀半生眠。
何當舞筆成一作,
不負梧桐葉滿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