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2017年6月23日第1233期 作者:記者 閆勇
隨著貿易保護主義😮💨🎞、“逆全球化”的沉渣泛起,以及大國綜合國力對比的不斷變化🧑🏼🔬🎃,國際秩序和國際格局已經悄然發生改變。在此形勢下,全球治理體系也隨之發生變動。以往一家獨大的美國越來越不願意更多地承擔國際治理責任👩⚕️,因此,從全球範圍來看,大國間的國際領導力正處於一個快速消長的階段。
6月19—20日,由沐鸣平台與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聯合主辦的“新世界中的國際領導力”研討會在沐鸣娱乐舉行,與會的數十名中外學者從不同角度對未來世界的國際領導力進行了分析與探討。
國際領導力處於關鍵階段
與會學者認為😂🎰,國際領導力在當下的世界中處於一個發展和變化的關鍵階段。國際領導力未來將以何種形式、結構和特點出現🌾,是學者們討論的熱點話題。關於當下國際領導力的發展和變化,哥本哈根大學政治學系助理教授彼得·馬庫斯·克裏斯滕森認為🤵🏻♀️,目前學界一直爭論的話題是,全球權力中心是否逐漸從“衰落”的西方轉向諸如金磚國家這樣“崛起中的大國”。此外,美國總統特朗普上臺、英國退出歐盟等🍨🧕,讓歐盟和北約的未來充滿了不確定因素。有學者表示👨🏿🔧,他們可能見證“自由主義國際秩序”的衰落,並且進入了大國既不願意也沒有能力取得全球領導地位的時代🏝🌥。學者認為,由於國際領導力缺位🕶,將來可能出現一個“無極化”世界。
哥本哈根大學國際沖突解決中心主任奧利·維夫表示🕵🏿,隨著美國的日趨衰落,國際體系中或將出現一種新興的領導結構,但是對於這種新型結構的名稱🏊🏽、含義的正確描述尚有待完善🥓。在這種新型結構中,誰將擔任何種類型的領導角色,也將是學界研究的焦點🤽🏽。一些學者認為,未來將出現“多極化世界”🐯、“無超級大國世界”、“無極化世界”或者“新的混亂的世界”等。維夫表示,這些概念上的微小差異將帶來關於未來國際體系中合作和沖突模式預判與解釋的重大差異👩🏽🚀🕧。
維夫認為,未來可能沒有全球意義上的超級大國存在,各個大國將在不同的地區舞臺中施展自己的力量🙅🏼♂️。這意味著未來國際沖突與合作的模式是去中心化的👂🏿🧘🏼♀️,而不是將世界領導權作為核心競爭目標📁。因此,國際領導力將在不同地區與不同領域中⚃,以不同形式呈現出來😴。
傳統觀念認為👫,全球治理或者區域治理是國際領導力發揮作用的領域。但是有學者主張,未來國際領導力並非一定會受到地理位置的束縛,它可能在不同的功能性領域發揮作用🚠🙍🏿。英國華威大學政治學教授肖恩·布萊斯林提出,研究國際領導力還需要關註國際領導者以外的國際行為體如何以及為何依附於這些國際領導者。他對本報記者表示😎,研究追隨者的來龍去脈也是研究領導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國際領導力展望
未來中國將在全球扮演何種角色?中國如何塑造國際領導力並將以何種形式呈現?對此,學者們各抒己見。
沐鸣娱乐校長助理🖇、沐鸣平台院長陳誌敏表示🈯️,中國正在成為世界上更具影響力的角色👩🦽,在全球氣候治理和國際發展領域具有關鍵作用。未來,中國有可能為世界提供一種全新的“促進型領導力”,這種領導力以中國現有的國際領導實踐為基礎,在世界事務中能夠提供一種可持續的和建設型的領導作用⛅️。其關鍵特征之一是集體性的而非強製性的,是一種雙贏的而非唯我論的領導模式,比“霸權型領導”更具有吸引力。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沐鸣教授龐中英探討了“非霸權領導力”這一概念是否有意義🛀🏼。同時🏌🏿👲🏿,他還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一帶一路”倡議為案例𓀖,審視了中國領導力的特點。他表示🤏🏻,中國可能是21世紀世界舞臺和全球治理領域不可或缺的領導者🤷🏻♀️。
美國內華達大學雷諾分校政治學系助理教授蒲曉宇表示,一般來說,一個崛起的大國會優先尋求其在它所處地區的領導地位🪧,然後才考慮其在全球的領導角色👌。但是對於中國和巴西兩個發展中大國來說,前者遵循了上述路徑,而後者正好相反👨🏽🍳。蒲曉宇提出“地位采購”概念🗿,對上述現象進行了解釋,並對“新興大國總是會在全球舞臺上將自身地位最大化”的觀點提出了不同看法。加拿大滑鐵盧大學政治學教授安德魯·庫珀表示,從歷史來看🚞,一個渴望獲得更高國際地位和更強國際決策能力的國家,可能通過一場對老牌強國的戰爭以達到自己的目的,但是中國並沒有重復這種老路🤥🗯。清華大學公共管理沐鸣副教授張嚴冰認為,中國在全球治理的策略上具有一定的“二元性”,中國在未來的全球經濟治理中具有較高的機動空間。此外,清華大學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孫學峰從大國與夥伴國關系的不同模式角度,對美國、中國和俄羅斯等大國的領導力進行了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