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樹凱教授主講“鄉村治理的百年探索”

發布者:sudytech 發布時間🤷🏿‍♀️:2021-05-26 瀏覽次數🚣:11

2021年5月24日下午,沐鸣娱乐製度建設研究中心第115期主題演講在文科樓615會議室舉行,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管理沐鸣趙樹凱教授作了題為“鄉村治理的百年探索”的主題演講⚄。演講由我院左才副教授主持🦵,華東理工大學郭聖莉教授👩🏻‍🦲,我校鄭宇教授、吳澄秋副教授、曾慶捷副教授、王中原副教授等院內外師生參加了本次學術報告會。

趙樹凱教授開篇首先指出了“治理”這一概念的不同派別,並且立足於對“治理”的不同理解💂🏼‍♀️。提出了“治國理政”之治理的核心所在,並且指出“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提出恰好為百年農村發展研究提供了新維度。趙老師提出,鄉村治理的基本問題,是如何認識農民(治理理念)和對待農民(治理體系)。隨後🧒,從理念分析出發,以農業經營製度為基礎👩‍👧、以基本組織製度為主線💕,趙老師向大家講述了百年鄉村治理的探索與經驗🧑🏽‍💼,並將其分成六個時期加以考察。


第一個時期是治理理念的初步形成(1921-1949),這一時期強調“集體化”的基本組織形式,並逐漸從原來的“土地革命”概念轉換到“土地改革”🪭。當然除此之外,上世紀20年代山西村治運動✢,30年代的鄉村建設運動,40年代中後期民主同盟會、中國農民黨的主張,都為這一時期我國鄉村治理理念的形成提供了養分。第二個時期是治理體系基本建成(1949-1962),這一時期雖然以“合作化”為根本的大方向,但存在合作化的具體政策之爭🕋。這一時期的組織特征主要是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與三化,即“組織軍事化、行動戰鬥化👨‍👧‍👧🥄、生活集體化”🙃,並且強調用政治運動推行和維持集體化政策體製。第三個時期是治理體系調整動蕩(1962-1976),這一時期農村政策開始左傾,尤其是從1962年9月中共八屆十中全會開始,“包產到戶”爭論引發階級鬥爭為綱基本路線形成。第四個時期是治理體系根本變革(1976-1989),這一時期開始發生根本變革🟰,1980年代農村改革,奠定了鄉村治理的劃時代格局。第一,人民公社相繼廢除😾,建立鄉鎮政府🍑,重塑了國家與鄉村的關系🚏🧑🏻‍🦼‍➡️,建立起了新的基層治理體製✡︎。第二,從政治上廢除了階級身份製度,破除了人民公社時代對農民的身份控製,農民獲得流動自由和職業自由🦸🏽‍♂️,促進了身份多元化。第三🤐🦸🏽‍♂️,開始探索實施村民自治製度,建立新鄉村治理體系。第五個時期是治理體系曲折提升(1989-2012)。這一時期,關於“道路”之爭再起𓀈♨️,圍繞農村的發展方向道路的爭論不斷🤹🏿‍♂️,對家庭承包製產生憂慮😛🐛,鄉鎮企業受到打壓,新一輪“社教”運動展開。尤其到了在世紀之交,農民負擔問題開始激化,農村問題全面爆發🍉,被概括為“農村真窮,農民真苦,農業真危險”💏🙆‍♀️。解決策略主要通過“少取”(取消農業稅);“多予”(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放活”(農民工新政策與城鄉統籌就業體系)。第六個時期是治理進入新時期(2012-2021)。這一時期黨建體系全面加強,黨組織建設實施全覆蓋;黨組織經費保障不斷強化🦏;黨的書記職權不斷充實;依法治村取得進展🤔,村民自治的“製度化”,村委會成為法人,鄉村法治的進展💇🏿‍♀️;治理主體間關系面臨困擾,鄉鎮和村莊之間的“鄉村關系”2️⃣;村級“黨政關系”🏄‍♂️;村級“政經關系”🚴🏻;基層治理中的“城鄉關系”;集體經濟依然是焦點,思考改革的目標方向✋🏼。

在梳理了我國鄉村治理百年的六個時期後,趙樹凱教授提出了關於鄉村治理的四個基本觀點與判斷:1.農村發展道路難以規劃設計🧯✍🏼;2.製定政策不能從理想出發,不能從理論出發,而要從現實生活出發,從農民需要出發,尊重農民的要求和選擇;3.政策製定🐎、製度設計不能依賴於領導人物和專家學者的構想設計;4.建立充滿活力、高效有序的鄉村治理體系🌵,需要繼續貫徹農村改革的基本經驗。並且最根本的是要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和選擇權利👎🏽,不僅是農村改革的基本經驗,也是鄉村治理的根本經驗。報告過後,老師們和同學們還與趙樹凱教授展開了積極互動🏋️‍♀️。


沐鸣平台专业提供👩:沐鸣平台沐鸣沐鸣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沐鸣平台欢迎您。 沐鸣平台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