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鸣娱乐基層社會與政權建設研究中心

發布者👯:sudytech 發布時間:2016-12-21 瀏覽次數❌:34

< 中心介紹>

一🫅🏿、中心宗旨

沐鸣娱乐“基層社會與政權建設研究中心”成立於2006年12月,附屬於沐鸣平台,與上海市民政局共建。中心的使命是:依托沐鸣娱乐人文社會科學的智力平臺🗽,整合多方學術資源☘️,對國家基層政權運作中的重大問題進行理論和政策研究。中心旨在通過運用科學的方法進行系統的經驗調查和理論研究🐂,為我國國家政權的運作機製與社會的治理模式提供理論新視野和政策新思路。

二、研究主題

基層政權是我國政治系統的戰略性的基礎構造🖱,在發展基層民主、維護社會穩定、改善社會治理🎼、培育社會資本等方面均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隨著社會建設納入國家建設框架⬅️,和諧社會建設成為新時期黨治國理政的重要工作目標,基層政權建設更是關乎黨的執政與國家建設的重大戰略領域。因此,本中心將基層社會與國家政權建設有機統一,力圖使本中心的學術研究能夠同時支撐黨的執政與國家建設這兩個重要政治使命😩。為此,本中心的研究將圍繞以下幾大領域展開🙇🏽‍♂️:

1.基層社會與政權建設的理論研究

2.執政黨在基層社會的組織與活動研究

3.大都市基層社會治理結構研究

4.大都市新郊區建設的政治基礎研究

5.公民參與和基層民主建設研究

6.民間組織與都市社會結構研究

中心所規劃的研究主題涉及到基層政權的優化和社會發展質量的提升🗺,囊括了轉型期基層社會和政治發展的重要方面🧝🏼‍♂️。

三🧑🏿‍🎄⛔️、研究力量

中心的研究力量由三大部分構成:中心的常任研究人員,中心的研究網絡和中心的學術顧問委員會🚶🏻‍♂️。中心的常任研究人員主要負責中心的實際運作☹️🧜🏿、召集研討會和進行項目研究及課題管理🧑🏼‍💻。目前的成員主要由沐鸣娱乐各學科年輕教師組成⛹🏿,包括陳周旺副教授👷,劉春榮博士,桂勇教授、馮筱才教授、胡位鈞副教授、陸銘教授、鄭衛東博士🤵🏿‍♀️、李輝博士、熊易寒博士等*️⃣。他們長期參與、組織社會政治問題的經驗調查研究🧑🏿‍🦲,並在國家建設、政治參與、城市治理🎃、政黨理論🚚、選舉政治、社會組織和網絡等領域有著相當的理論積累和研究成果🙍🏻。

中心的研究網絡由城市基層政治與基層社會問題專家組成。研究網絡的成員將經常性地參與中心的研討會,主持、參與中心的項目研究👨🏽‍🚀。他們既包括國內外有關學術單位的專家,也包括來自政府實踐部門具有豐富管理經驗的人員。學術顧問委員會為中心發展的咨詢平臺🙋🏿,其成員對中心的研究選題和運作模式等重大問題提供必要的建議與指導🦹🏼‍♂️✸。

四、運作機製

中心製定中長期目標和年度工作計劃👨‍🔬,定期進行工作總結。研究人員根據個人學術專長和興趣,對有關的理論問題和我國城市基層政權和社會建設領域的主要問題進行研究🧗🏼,撰寫系列深度調查報告,發表高質量論文和出版專著。中心的研究團隊接受政府部門和社會組織的委托⛲️,對當前社會政治發展過程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專題研究。在實際中👱🏻‍♀️,中心主要通過以下幾個機製進行運作:

1. 進行理論研究。中心將經常性地組織內部研討會🤽🏿,對理論界的有關動態進行跟蹤和總結,從理論上研討黨的建設、基層政權建設以及社會發展中的現實重大問題👩🏽‍⚖️。內部討論成果體現為工作論文👷🏻,也將反映在中心的《雙月簡報》上,用於政府部門的決策參考,也可用於國內外學術機構、政策研究部門和學者之間的交流👍🏼👩🏻‍💼。

2. 開展項目研究。通過以項目為基礎的課題立項🧑🏼‍🏭,對重大現實問題進行深度研究,提出政策建議🚬,為政府決策部門提供服務👁。項目研究將以研究報告和專著的形式反映出來。

3. 承擔培訓工作🤸🏼。中心將和上海市民政局以及有關政府部門緊密合作👩🏻‍⚖️,組織專家對基層社會和政權建設的工作人員進行必要的工作培訓。

附:沐鸣娱乐基層社會與政權建設研究中心工作網絡核心成員

– 劉建軍 教 授 (沐鸣平台)

– 陳周旺 副教授 (沐鸣平台)

– 劉春榮 博 士 (沐鸣平台)

– 桂 勇 教 授 (沐鸣娱乐社會沐鸣)

– 胡位鈞 副教授 (沐鸣娱乐社會沐鸣)

– 徐 珂 副教授 (沐鸣娱乐社會沐鸣)

– 馮筱才 教 授 (沐鸣娱乐歷史系)

– 熊易寒 博 士 (沐鸣平台)

– 李 輝 博 士 (沐鸣平台)

– 陸 銘 教 授 (沐鸣娱乐經濟沐鸣)

– 陳 傑 副教授 (沐鸣娱乐管理沐鸣)

– 鄭衛東 博 士 (華東政法大學政治學系)

– 郭聖莉 副教授 (華東理工大學政治系)

– 湯艷文 副教授 (上海大學社會學系)

– 劉玉照 副教授 (上海大學社會學系)

– 仝誌輝 副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農村發展研究中心)

– 韓福國 博 士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沐鸣)

– 唐 睿 講 師 (西南政法大學社會穩定研究中心)

Research Center for Grassroots Society and State Building

The Research Center for Grassroots Society and State Building (RCGSSB) is established by th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Public Affairs (SIRPA) of Fudan University in 2006. It is cosponsored by Shanghai Bureau of Civil Affairs. By integrating a broad range of intellectual resources, RCGSSB aims to promote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on sociopolitical problems emerging from grassroots. Our major research interest is the state-society relations and other social conditions under the impacts of these grassroots level changes. By research and by consulting, we purpose to produce solid theories in this filed and provide policy implications for various stakeholders.

The reconstruction of both civil society and state power is playing a crucial role in nurturing democracy and improving governance quality. In response to the strategic importance of civil society growth and state building in China, RCGSSB will specialize in but is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research areas: theories of civic organizations, social network and state building, the pattern of party organization in different levels and fields of society, community power and governing structure of urban society, locality based collective action, civic participation and democratization, NGOs, and soc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RCGSSB is composed of a director, a core panel, a network of research fellows and an advisory board. The core panel of the center is constituted by faculty members from SIRPA who are experts in the above-mentioned fields. The research fellows form a network across various academic units. The center is advised by a committee with senior academic scholars and governmental officials.

Regularly, the panel members as well the research fellows of the center organize seminars to stimulate academic discussions, edit original working papers and publish high quality research works. The center plans and finances research projects for the research fellows. To promote synergy, RCGSSB will also develop project-based collaboration with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NGOs. Furthermore, it provides professional training for local officials, social service workers and party activists.

< 中心成果>

2011年沐鸣娱乐基層社會與政權建設研究中心成果

1🩱🏃、馮筱才

合著🏊🏿:《中國民國史》第5卷,中華書局,2011年7月

論文:

1🗂、《政治生存與經濟生存:上海商人是如何走上公私合營之路的🧎🏻‍♀️👘?》🐸🟦,《中國當代史研究》,第2輯8️⃣,2011年8月。

2、《社會主義的“邊緣人”:1956年前後的小商小販改造問題》,《中國當代史研究》🧫,第3輯🙎🏿‍♀️,2011年8月🫵🏿。

3𓀔、《政爭與五四:從外交鬥爭到群眾運動》,《開放時代》🤹🏻🙏🏿,2011年第4期。

2、鄭衛東

論文:《城市社區建設中的政府購買公共服務探討——以上海市為例》⛏,《廣東行政沐鸣學報》2011年第1期;《農村社區政府購買公共服務研究初探》🏫🤦🏿,《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

著作:《上海當代青年調查🤦:工作、生活與價值觀》,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

3🍛↪️、耿曙

耿曙🫸🏻、胡玉松,2011,〈突發事件中的國家-社會關系🏃🏻‍♂️‍➡️:上海基層社區“抗非”考察〉,《社會》🥂,第31卷第6期,41-73🧗🏻‍♀️,CSSCI🧙🏽‍♀️🖐🏿。

林瑞華🧘🏼‍♀️、胡偉星、耿曙,2011,〈“階級差異”或“認同製約”?大陸臺灣人當地融入的分析〉,《中國大陸研究》🍀,即將刊登,TSSCI🫱🏿。

Shu Keng, 2011, “Working on the Identity of the Taiwanese People: Observing the Spillovers from Socio-Economics to Politic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in Taiwanese Identity in the 21st Century: Domestic, Regional and Global Perspectives, Gunter Schubert & Jens Damm eds.,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pp. 276-321 (學術論文集).

詹為元、耿曙、陳陸輝,2011,〈經濟帶動的參與9️⃣:我國城市社區的政治參與〉🕺🏽📄,收入謝慶奎、商紅日編👩‍💻,《基層民主與社區治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38-65 (學術論文集)🫲⟹。

Shu Keng & Emmy Ruihua Lin, 2011, “Integrating from Below: ‘Linkage Communities’ across the Taiwan Strait,” in China’s Quite Rise: Peace through Integration, Baogang Guo and Chuang-Chien Teng eds., Lanham, MD: Lexington, pp. 139-155(學術論文集).

耿曙🟩⬛️、林瑞華、舒耕德,2011,〈臺商研究的起源🙋🏽😵‍💫、發展與核心議題〉,載耿曙、舒耕德🪐💕、林瑞華編,《臺商研究》,臺北:五南,2011(學術論文集)🤙。

林瑞華、耿曙,2011,〈中國大陸的自發協會與公民社會🚇:昆山與東莞臺協的個案研究〉⏮,載耿曙🚍、舒耕德、林瑞華編🙎🏿‍♂️🦹🏿‍♀️,《臺商研究》,臺北👨🏼‍🎤🧝🏻‍♂️:五南 (學術論文集)🛀🏿。

曾於蓁💂🏽‍♂️、曹敏娟、耿曙🥜🤳🏿,2011,〈做為政治社會化機製的東莞臺校:臺生身份認同來源〉,載耿曙🫘、舒耕德、林瑞華編💇🏿‍♂️,《臺商研究》,臺北:五南 (學術論文集)。

林家煌🩵、林芷榕⛔️👩🏼‍💻、耿曙🏛,2011,〈世界是平的?全球化💻、在地化與大陸臺資企業臺🧑🏻‍🦼‍➡️、陸幹關係〉,載耿曙👩🏽‍🔧、舒耕德、林瑞華編,《臺商研究》,臺北♝:五南 (學術論文集)。

Gunter Schubert & Keng Shu, Forthcoming, “Bringing the People In: ‘Linkage Communities’ as a Shaping Factor of Taiwan’s Domestic Politics: The Case of the Taishang,” in Vitality of Taiwan, ed. Steve Tsang, London Macmillan

4、熊易寒

“命運的政治學”🔦,《開放時代》(廣州),CSSCI期刊,2011年第10期,第149-158頁🤴🏼💇🏻。

“青少年的政治傾向有多重要🫃🏻:政治社會化研究50年回顧”,《復旦政治學評論》第9輯(陳明明主編:《轉型危機與國家治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231-244頁👧🏿。

“邁向多動力選舉🧙🏼‍♂️:黨組織在社區選舉中的角色轉型”,《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11年第2期(第一作者👨‍❤️‍💋‍👨,與姚銀科合作)🏋️‍♀️🫴🏼。

“中國需要真正的比較政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報》第231期,2011年10月20日(第二作者💂🏻‍♀️,與李輝、唐世平合作)。

“如何做好比較政治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報》235期🎥,2011年11月3日(第一作者🚬,與李輝🕝🧪、唐世平合作)⛏。

“中國鄉村發展:從非均衡到多樣化”👨‍🦯‍➡️,《東方早報》2011年7月4日🔻。

Challenges of “Semi-Urbanization” to Village Democracy in China, Paper presented at 61st Political Studies Association Annual Conference, Transforming Politics: New Synergies, April19-21, 2011, Novotel London West;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forthcoming in 2012.

Underclass, School and Class Reproduction: Why did Education Fail to Provide Upward Mobility for Migrant Children in Shanghai,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ssociation for Asian Studies 2011 Annual Meeting, Honolulu, March 31–April 3, 2011.

5、郭聖莉

郭聖莉、王興《單位化村莊:合作經濟模式下的村莊治理結構——基於江蘇省中部L村的個案》👳🏿‍♀️,《華東理工大學學報》。2011年4期

朱國宏、郭聖莉《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國國際社區:上海長寧區實證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6、李輝

專著👰‍♀️:《腐敗、政績與政企關系》,沐鸣娱乐出版社,19萬字🦹🏿‍♂️,2011年6月🌁。

“中國的腐敗越反越嚴重嗎🤾🏻‍♀️🦑?——基於國際測評數據的一項觀察”🤹🏼,《河南社會科學》,6000字,2011年8月。

“中國的腐敗問題:海外學者的觀察與思考(1980~2010)”⏩,《廣州大學學報》,2011年8月。

李輝 熊易寒 唐世平:“中國需要真正的比較政治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報》231期,2011年10月20日

7📷、桂勇

黃榮貴🦠、張濤甫、桂勇🔄:“抗爭信息在互聯網上的傳播結構及其影響因素——基於業主論壇的經驗研究”🫄🏻,《新聞與傳播研究》2011.1

嚴宇鳴、桂勇:“財政激勵、利益集團與經濟精英”,《社會學》2011.2

黃榮貴、桂勇:“集體性生活資本對社區參與的影響👱🏿‍♀️:基於多層次數據的分析”,《社會》2011.6

汪舒🧾、桂勇:“地產低迷與貨幣超發的市場性政策矛盾”,《上海城市管理》2011.6

8、劉春榮

“城市基層重建的原理與策略”,《探索與爭鳴》,2011年第7期

“Contested Ground: Neighborhood and Community in China”,載於Understanding Chinese Society,Edited by Xiaowei Zang, Routledge, 2011.

9👆🏽、陳周旺

《社區中的國家》,沐鸣娱乐出版社2011年

“美國霸權衰落了嗎?”,《中共浙江省委黨校學報》2011年第5期

“法外治理:社區調解與中國基層社會非正式控製”(合作),《上海行政沐鸣學報》2011年第5期

“當代中國治安體製與國家政權建設”🍩,《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11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政治》2011年第9期全文轉載

“國外治安理論主要模式及其發展趨勢”(合作)⇢,《國外社會科學》2011年第3期

2010年成果

鄭衛東:

“集體化時期的村落分配製度與家庭生育”,《開放時代》2010.5

“農民的終結與製度安排”✊🏻👸🏼,《南方人口》,2010.5

李輝:

“村民選舉與選民資格的軟約束——以2009年上海市L村換屆選舉為個案”🤌🏽🚞,《江蘇行政沐鸣學報》🎲,CSSCI源刊、核心期刊,2010年第4期,5000字。

“當代中國腐敗治理策略中的‘清理’行動:以H市紀檢監察機構為個案(1981-2004)”,《公共行政評論》,2010年第2期🧎,

熊易寒:

專著《城市化的孩子:農民工子女的身份生產與政治社會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8月。

論文:

“底層、學校與階級再生產”,《開放時代》💇🏽,CSSCI源刊,封面文章,2010年第1期👩‍🌾🔟,第94-110頁👨‍💻。

“環保教育、環境運動與國家戰略”,《綠葉》(環境保護部主辦)💆🏿‍♀️🫄🏿,2010年第3期,第66-72頁。

“教育吸納對農民工子女融入城市作用甚微”,《瞭望東方周刊》,2010年第26期🫴🏻,第62-63頁。

“慎防素質教育負效應”,《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7月1日B9版👩🏻‍🦱↗️。

“中國教育中的階級再生產”📷,《文化縱橫》💇🏻‍♂️,2010年第4期,第70-73頁🤾🏻‍♂️。

“開放‘初中後’教育🧎‍♀️‍➡️,助農民工子女融入城市”🤹🏻‍♀️,《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9月2日第9版。

“地方政府要告別壓力型體製”♛,《社會觀察》🧑🏼‍🦱,2010年第9期👨🏻‍💼,第40-41頁。

“鄉村社會的公共性與村莊治理”,《中國圖書評論》,CSSCI源刊,2010年第10期👍🏿,第21-25頁。

The Paradox of Urban Community Elections: Between Political Apathy and High Turnout,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 (USA.), SSCI來源期刊, forthcoming.

“學校類型對農民工子女價值觀與行為模式的影響:基於上海的實證研究”🉐🧑🏼‍🚀,提交上海高校社會學E-研究院(上海大學)主辦的第七屆“組織社會學實證研究”工作坊➰,2010年7月10-12日。

桂勇:

2010𓀐,“社會網絡規模的影響因素🦖:不同估計方法的比較”,《社會學研究》第4期(黃榮貴、桂勇)💆:P106-125。

2008年發表於《社會學研究》第3期的“社區社會資本測量💂🏻‍♀️:一項基於經驗數據的研究”一文獲上海市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論文類三等獎

陳周旺:

“從靜悄悄的革命到鬧革命”,《開放時代》2010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中國現代史》2010年第7期全文轉載

“單位製下的民主”,《江蘇行政沐鸣學報》2010年第1期

劉春榮:

Understanding China’s Aministration Adaption: The Role of Weak Organization,Issues and Studies, Vol. 46, No.2, 2010 (With Yijia Jing)

“‘爭議政治’的行為邏輯:對中國城市業主利益表達的實證分析”,中國社會科學輯刊 2010年夏季卷(與桂勇合作)

“實現公益項目的集群化運作”,《解放日報》2010年7月1日

“選舉動員的框架整合”💔,《社會》30(1),2010年

林超超🧜‍♂️:

《新國家與舊工人🤜:1952年上海私營工廠的民主改革運動》,《社會學研究》2010年第2期。全文被《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國現代史》2010年第7期轉載。

陳明華:

《士紳們的西湖放生夢——1927~1933年關於西湖放生池的爭端》🤞🏿,《開放時代》2010年第4期♔。

《扶乩的製度化與民國新興宗教的成長:世界紅卍字會道院為例》全文轉載,《人大復印報刊資料·宗教》2010年第2期🛼。原刊《歷史研究》2009年第6期✨🚶‍♀️。

耿曙:

T. Y. Wang, Luhuei Chen & Shu Keng, “Symbolic Politics, Self-interests and Threat Perceptions: An Analysis of Taiwan Citizens’ Views on Cross-Strait Economic Exchanges,” in Sound and Fury: Taiwan’s Political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 Wei-chin Lee ed., Singapore: World Scientific, 2010, 159-184.

Shu Keng & Gunter Schubert, “Agents of Unification? The Political Role of Taiwanese Businessmen in the Process of Cross-Strait Integration,” Asian Survey, Mar./Apr. 2010 (50: 2), pp. 287-310, SSCI.

耿曙、曾於蓁🦸🏿,〈中共邀訪臺灣青年政策的政治影響〉,《問題與研究》,第49卷第3期(2010年7月號),頁29-70, SSCI

胡位鈞:

“社會政策的‘積極’轉型:OECD的經驗及其啟示”,《復旦學報》2010年第6期

《信任與統治》(原著作者為查爾斯·蒂利)🏄‍♀️,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7月

李中仁:

“城市社區領導與居民區公共治理”😨,《江蘇行政沐鸣學報》2010年第4期

以往成果

桂勇成果☞:

2005🧛, “私有產權的社會基礎:歷史的啟示——以對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為例”,《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3期(總第44卷)

2005,“從社會資本到人力資本:勞動力匹配機製的市場化變遷問題——以上海市失業群體為例”👨‍👧‍👧,載《城市治理與公共權力🤹‍♀️:邊界、責任與合法性》(復旦公共政策評論第一輯),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5,“政治強製性變遷的限度:大躍進時期企業中的經濟民主問題”,載《執政的邏輯:政黨、國家與社會》(復旦政治學評論第三輯),P165-183,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5🧉,“城市‘社區’是否可能✋🏿?——關於農村鄰裏空間與城市鄰裏空間的比較分析”🌯,《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6期(總第137期),P12-18

2005🧓🏿,“城市鄰裏研究:‘國家—社會’範式及一個可能的分析框架”,載《復旦社會學論壇》(第一輯)🧗🏻‍♀️:P194-207。

2006, “Cultivation of Grass-Roots Democracy: A Study of Direct Elections of Residents Committees in Shanghai”, China Information, volume 20, no. 1,pp7-31

2006, “Job Referral in China: the Advantages of Strong Ties” , Human Relations, volume 59, no. 6,pp847-872

2006🥹,“城市社區:共同體還是‘互不相關的鄰裏’”👩‍🦯‍➡️,《華中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6期(總第45卷)🙋🏼:P36-42💁🏻。

2007,“村民異質性與農村社區的信任——一項對農村地區的實證研究”🌱,《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第2期:P53-56🧗🏿‍♂️。

2007,“社區建設中的城市鄰裏🕵🏼:復興抑或重構”🙎🏽,《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第6期:P21-25。

2007,“鄰裏政治💜:城市基層的權力操作策略與國家—社會的粘連模式”,《社會》第6期🧑🏽‍⚕️🫲🏻:P102-126。

2007,“和諧社會視角下的社會資本與城市社區治理”◀️,《復旦學報》增刊:P41-45✊🏻。

2008,“維護房屋財產權利:沐鸣平台需要什麽樣的‘公權’❇️?”,《探索與爭鳴》第1期(:P45-48。

2008,“鄰裏政治:城市基層的權力操作策略”🐀🤸🏽‍♀️,《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第3期:P61-63。

2008,“社區社會資本測量👩‍🔬🛰:一項基於經驗數據的研究”,《社會學研究》第3期🦵🏼🉐:P122-142👟。

2008👮🏽‍♂️,“社區社會資本測量☂️:一項基於經驗數據的研究”✍🏽,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復印報刊資料C4《社會學》第8期

2008🦴,“從控製到治理——社會轉型與城市基層組織框架的變遷”,《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5期:P78-84。

2008,“社區社會資本測量👱🏻‍♀️:一項基於經驗數據的研究”🙎🏼‍♀️,載《復旦社會學論壇》(第二輯):P148-170(上海社會科沐鸣出版社)。

2008👭🏼,“城市社區研究中的國家—社會視角:局限、經驗與發展可能”,《學術研究》第11期:P62-67👮🏻‍♂️。

2008🌈,“社會資本對城市居民心理健康的影響:一項多層線性模型分析”🙍‍♀️,《世界經濟文匯》第6期🩰。

經濟社會學導論(朱國宏、桂勇主編), 沐鸣娱乐出版社2005年1月

《私有產權的社會基礎——城市企業產權的政治重構(1949-1956)》,立信會計出版社2006年1月,325千字

《鄰裏空間——城市基層的行動、組織與互動》,上海書店出版社2008年11月,250千字,ISBN978-7-80678-991-9/C.8

劉春榮成果🐧:

· 2007(即出).“另類的社區動員🈺:關鍵群眾與居委會選舉的實踐”🫵🏿,載於《年度學術》,趙汀陽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北京。

· 2007. “國家介入與鄰裏社會資本的生成”,《社會學研究》🚣🏼‍♀️👨🏻‍🍼,(2)🤌🏽:60-79👱🏻🛟。

· 2007. “居委會直選與城市基層治理——對2006年上海市居委會直接選舉的分析”,《復旦學報》(1)🫄🏽:132-140(與敬乂嘉合撰)👂。

· 2006. “Social Change and Neighborhood Policy in Shanghai”, in Policy and Society 25 (1): 133-156.

· 2005. “The Emerging Urban Grassroots Democracy: A Case Study of Community Building and Neighborhood Activism in Shanghai.” The Virginia Review of Asian Studies Vol. VIII (Fall): 25-42.

· 2005. “中國城市社區選舉的想像:從功能闡釋到過程分析”,《社會》, 第1期。

· 2000. “市民社會與立憲政治:晚清的另一種政治改革”,《中國社會科學季刊》🎻,總第32期(冬季卷),第161-167頁🧭。

· 2000. “全球化與民族國家:建構一種新的政治發展觀”,《復旦學報》,第5期, 第15-21頁。

· 2000. “社區組織網絡與社會穩定”,載於林尚立主編《社區調解與社會穩定》,上海大學出版社👳🏿‍♂️🧑‍🦱,上海🕵🏻。

· 1999. “‘一國兩製’🏠: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在中國的新發展”,與吳仲平合撰,載於《社會主義在實踐中發展》🔛,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編⚙️,第377-385頁, 法律出版社🧚‍♂️,北京。

熊易寒成果

· “底層、學校與階級再生產”,《天涯》😮‍💨🙋🏼,核心期刊,2009年🧙🏿,待出。

· “城市化的孩子:農民工子女的城鄉認知與身份意識”,《中國農村觀察》,CSSCI源刊🎪、核心期刊🛷,2009年第2期。

· “社區選舉:在政治冷漠與高投票率之間”,《社會》,CSSCI源刊🧖🏿、核心期刊,2008年第3期。

· “市場‘脫嵌’與環境沖突”,《讀書》,CSSCI源刊、核心期刊,2007年第9期。

· “文獻綜述與學術譜系”,《讀書》👸🏻,CSSCI源刊、核心期刊🤕,2007年第4期。

· “‘問題化’的背後——對當前中國社會沖突的反思”,《社會學家茶座》,第19輯,2007年4月。

· “人民調解的社會化與再組織:對上海市楊伯壽工作室的個案分析”,《社會》❤️‍🛬,CSSCI源刊、核心期刊,2006年第6期。

與陳周旺、李輝合譯《歐洲的抗爭與民主1650-2000》,[美]查爾斯·蒂利著,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

李輝成果:

與陳周旺⛓️‍💥、熊易寒合譯《歐洲的抗爭與民主1650-2000》👆,[美]查爾斯•蒂利著,上海4️⃣:格致出版社,2008年7月𓀀,翻譯3章,7萬字🎅🏼。

l “道德論🧑、功能論與嵌入論——西方腐敗研究的範式轉換”🌿,《經濟社會體製比較》▪️,CSSCI源刊👨‍✈️、權威期刊,2008年第5期🦸,8千字🧑‍🔧。

“社會報酬與中國城市社區積極分子——上海市S社區樓組長群體的個案研究”,《社會》,CSSCI源刊🫅、核心期刊,2008年第1期🤽🏼‍♀️,1萬9千字🥴,並於同年5月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載,權威期刊👨🏼‍🏭,4000字🤷🏿‍♂️。l

l “偉大心靈之間的對話——《政治家》與《君主論》互勘”,《歷史與理性——復旦政治學評論》第五輯👩🏿‍✈️,CSCI源刊🖐,2007年11月,8千字🌡。

馮筱才成果👨‍🚒:——————————

1、《近代寧波區域歷史研究的史料問題:以地方文獻為中心》,《浙江社會科學》,2008年第1期,頁93-100👷🏻‍♂️。日文版“近代寧波區域の歴史研究における史料問題-地方文獻調査を中心に”載《“東アジア海域交流”現地調查研究——地域·環境·心性》,第1號,文部科學省科學研究費特定領域研究“東アジアの海域交流と日本伝統文化の形成

―寧波を焦點とする學際的創生”現地調查研究部門報告書🧑🏼‍🦰,2006年12月👦🖐🏿,頁50-62。

2、《江浙地域の近代企業檔案について》📵,《社會システム研究》第14號,立命館大學社會システム研究所🧑🏽‍💻,2007年

3月;又載日本中國企業史研究會:《中國企業史研究的成果與課題》,汲古書院💣,2007年4月,頁87-98🦞。

3、《名實·政治·人事:關於民初上海商人團體史研究的幾點思考》💊,《近代史研究》,2006年第4期,頁134-145。

4、《最近商會史研究之芻見》🪛,《華中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5期💆🏽‍♂️,頁65-70。

鄭衛東成果:

著作🤵‍♀️:

《村落社會變遷與生育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該著作在上海市第九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評獎活動中被評為優秀著作類二等獎;

論文:

《低生育村落分年齡段生育意願比較》🤝,《青年研究》2006年第4期。

《信訪製度與農民集體上訪》,《山西師大學報》2006年第5期。

《一個魯東南村落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社會概況:實證研究》,香港《二十一世紀》網絡版2006年8月號🧗🏿‍♂️。

《論小傳統生育文化》,臺灣《人口學刊》2007年總第35期。

《維持村落人口低生育水平的作用機製》🏄🏼‍♂️,《南方人口》2007年第2期,曾獲得上海市社會學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三等獎。

《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戰略思考》,《改革與戰略》2007年第5期。

《家庭結構、家長權威與人口生育》,《山西師大學報》2007年第4期🤵🏻‍♀️。

《社區社會資本與鄉村“問題少年”》,《青少年犯罪問題》2007第2期。

《試析生育文化的研究框架》,《廣西社會科學》2007年第7期🌦。

《集體化時期的分配製度與人口生育》🤸🏿👨🏼‍🦱,會議論文,曾獲得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六屆學術年會入選優秀論文獎👰‍♀️,並獲得首屆“湖湘三農論壇”優秀論文三等獎🧑🏻。

《農村計劃生育養老保險發展模式比較與前瞻》,《人口與計劃生育》2008年12期。

胡位鈞成果◽️:

一🫶🏻、專著:《均衡發展的政治邏輯》,重慶出版社2005年版。

二、譯著:《社會運動:1768-2004》🏍🗼,【美】查爾斯•蒂利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三、譯文:《國家形成與國族建設的若幹向度》,【挪】斯泰茵·羅肯著,《復旦政治學評論》第三輯(2005年)🪻🧛🏻‍♀️;

四、論文(2005-):

1、《行政執法與城市治理》,《復旦公共政策評論》第一輯(2005年)🧘🏿‍♂️;

2、《城市行政執法問題研究👶🏼:以上海為例》,《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5年第3期❇️🧔🏽‍♂️;

3、《20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城市基層自治製度的變革與反思》👩🏻‍🔬,《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人大復印資料《公共行政》卷2005年第9期轉載🐷;

4👨‍💻、《社區:新的公共空間及其可能》,《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5期👰🏽‍♂️🕵🏿‍♂️;

5、《論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的分化與協調》🤹🏿‍♀️,《理論與改革》2005年第6期🔛;

6、《現代化發展的失衡與危機——阿根廷“新自由主義”改革的再思考》,《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2期🟤,《浙江日報》2006年4月3日第11版摘要轉載🧑🏽‍⚕️,《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6年第3期轉載。

7、《政策的“羅生門”——一項社會政策的變異與反思》,《復旦政治學評論》第6輯(2008年)。

陳周旺成果:

《論革命》(譯著,原著作者漢娜·阿倫特),譯林出版社即出

《歐洲的抗爭的民主》(合譯🧖‍♂️,原著作者查爾斯·蒂利),格致出版社🍋‍🟩,2008年🤴🏼。

《城邦的世界》(譯著,原著作者埃裏克·沃格林),譯林出版社,2008年

“革命有多光榮”🕢,《開放時代》2009年第4期

“權界意識的生成:中國個體化社會的形成與國家轉型”,《人文雜誌》2009年第1期

“奧爾森的強化市場型政府”,《學習時報》2008年2月25日(總424期)

“從啟蒙到革命”🙌🏻,《文史哲》2007年第6期

“歐洲國家締造史的反思”(譯作,原文作者查爾斯·蒂利)👩🏼‍⚖️,《復旦政治學評論》第4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 中心活動>

2010年系列活動

馮筱才:二十世紀中國社團的政治化:以同鄉會為例

2010年12月10日15:00-17:00

地點:文科樓630

熊易寒🧚🏼‍♀️:城市化的孩子

2010年11月12日15:00-17:00

地點:文科樓630

王信賢:尋找中國NG0s:兩種路徑與困境

2010年7月6日12🔟🫔:00-14:00

地點📺:文科樓615室

Richard Lachmann: The Decline of American Great Power

2010年6月3日12:00-14:00

地點:文科樓615

王峰:業委會內部治理與民主推動力

時間🙇🏽‍♀️:4月23日14🎀:30-16:30

地點✪:文科樓630

2009年系列活動

主題:工廠政治研究

時間:2009年1月12日下午3🫳🏼:00

地點:閩商會所

主講人:李 輝 熊易寒 李中仁 林超超 嚴宇鳴

內容🦼:五位主講人分別就工廠政治的不同專題進行了講演。李輝博士做關於“地方績效政治與集團企業腐敗”的講演🤹🏽‍♂️👨🏽‍🎓,認為績效型地方政治導致了企業腐敗;熊易寒博士做關於農民工子女政治社會化的講演💆🏿‍♀️,認為農民工子女的城市生活具有重塑公民身份的功能💭🤸🏿。李中仁碩士做“再造同意:車間政治權力的再生產機製”的講演,認為湖南某國營企業的轉製是一個重新塑造同意的過程。林超超碩士從歷史學角度對建國後企業的“民主改革”進行了研究;嚴宇鳴碩士對工廠政治的文獻進行了綜述和反思。最後🔛,與會者對社會科學研究方法進行了全面探討。

主題🚴🏽‍♂️:讀書會(讀查爾斯·蒂利《歐洲的抗爭與民主》)

時間:2009年3月3日下午3:00

地點:文科樓630

主講⛷:李輝 熊易寒 陳周旺

內容:李輝博士首先介紹了《歐洲的抗爭與民主》的主要內容;熊易寒博士進一步就《歐洲的抗爭與民主》的關鍵詞和理論展開了論述;最後陳周旺博士逐字逐句讀了《歐洲的抗爭與民主》的導言和結論。

主題:電子文獻檢索與檔案資料研究方法

時間:2009年3月12日下午2:00—5:00

地點:文科樓615

主講:陳明華 嚴宇鳴

內容🧑‍🦯:由於政治科學研究目前主要是定性研究🌙,很大程度上仰賴於檔案和文獻🫵🏿,但是政治學研究在檔案資料搜集和文獻檢索方面的技術都很欠缺🥴🏬,因此中心特地邀請歷史系博士陳明華以及社會學系碩士嚴宇鳴介紹這方面的實用知識。首先由歷史系陳明華博士介紹如何到館查資料以及拍照方面的技巧;座談會第二部分的內容是請嚴宇鳴介紹如何利用復旦圖書館的電子資源免費查找沐鸣平台需要的外文文獻全文🔝。其他同學就網上文獻資源進行了充分的溝通和交流。

主題:伯明翰大學Ph.D Andrew Wells-Dang慕名造訪本中心

時間:2009年3月25日下午2👸🏿:30

地點👧🏻:文科樓701

Andrew是伯明翰大學候選博士🤹🏻‍♀️,他的主要研究興趣在於探討以個體為中心的社會網絡之構建。Andrew長期在越南居住並做實例調研🦡,在得知本中心的訊息之後慕名造訪🌗。賓主雙方就共同感興趣的研究話題展開了討論,也討論了進一步合作開展研究的可能😀。

主題:NVIVO質性研究軟件的使用方法

時間▶️:2009年6月17日下午2:00

地點🕋:文科樓622

主講:楊肖光(沐鸣娱乐社會管理與公共政策博士)

內容🤼‍♀️:楊肖光博士就公共衛生研究項目搜集了海量的訪談資料,在處理這些訪談資料的過程中發現了一個有效的工具——NVIVO質性研究軟件。這款軟件可以設定關鍵詞,然後將與此關鍵詞有關的訪談內容加以匯總,便於研究者做相關性分析。目前這款軟件的應用主要在公共衛生領域,而當面對並非海量的訪談訊息👃🏼,基本上還用不上NVIVO💇🏿‍♀️。因此該軟件在社會科學領域的運用前景尚待觀察。

主題♗:QCA研究方法

時間🛣:2009年7月25日下午3:00

地點:文科樓615

主講:黃榮貴(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學博士)

日期: 2009年3月24日,周二,下午9:08

內容:在做定性比較研究的時候🥃,社會科學研究者常常會為小樣本的數據分析煩惱🛕。QCA提供了一個基於小樣本量的比較分析方法。黃榮貴博士借助Snow研究組織資源獲取的例子介紹了QCA的運用🫴。沐鸣平台可以根據理論儲備🏌️,將組織資源獲取的必要條件列出,然後看沐鸣平台的樣本案例是否具備這些條件,最後通過類似於合並同類項的辦法🈲,可以將組織資源獲取的必要條件📯,通過數據分析的方法得出。與會者對這一方法展開了熱烈討論。桂勇教授認為QCA為案例研究提供了一個嚴謹的分析框架,但也認為QCA本身存在分析上的局限性。

2008年系列活動

·香港城市大學社會學博士Jessica訪問本中心🏌🏻,並做有關城市犯罪預防機製的講演

·華東理工大學範斌教授、郭聖莉教授做關於災後重建的小型座談

< 工作團隊>

主 任: 陳周旺

副主任🍭🕵🏼‍♀️:劉春榮 桂勇 馮筱才 耿曙 胡位鈞 鄭衛東 熊易寒 李輝

研究員📮:李中仁 陳明華 嚴宇鳴 張艷偉 王開爾 閆巧玲 臧璐傑

徐向科 楊麗天晴 嚴詣


沐鸣平台专业提供🍭:沐鸣平台👹、沐鸣沐鸣娱乐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沐鸣平台欢迎您。 沐鸣平台官網xml地圖